又到年末了,营销业绩考核又成为悬在客户经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生怕一旦营销任务没有完成,自己的年终奖金会缩水。其实,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年代,营销业绩已经不是市场相关部门而是整个企业都在意的一根“指挥棒”。全员营销这个概念也因此让不少企业既爱又恨——爱的是它在市场表现上的立竿见影,恨的是它对员工忠诚度和企业品牌文化的损伤。
最近几天,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在做着一件同样的事情——营销iPhone 5。中国电信态度积极,这也让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电信很可能延续iPhone 4S时的全员营销策略。相比而言,联通则低调一些,联通在推出iPhone之初,也尝试过全员营销的方式来刺激销量,但这几年随着终端产品线的丰富,销售策略也进行了调整,不再只依赖iPhone吸引客户,赢得市场份额。
这就是很多企业屡试不爽却渐渐嗅出危险意味的全员营销。
“每个人都是销售员”不是全员营销
在讨论全员营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全员营销?笔者找到一个较为中肯的定义:全员营销是指企业以市场为中心,对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和需求、成本、便利、服务(4C)等营销手段和因素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实行的一种整合营销形式,同时,企业各部门和所有员工都应该关注和支持整个营销活动的分析、规划、指挥、协调和控制流程,尽量为顾客创造最大化的价值,让顾客得到最大程度的满意。
或许这个定义还不尽全面,但它至少很明确地揭示了一点——全员营销,绝不意味着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应该成为营销员。但是,很多企业在实行全员营销的时候,恰恰就只执行了这最错误的一点,也正是这种片面的断章取义,让不少员工一听到全员营销4个字就紧张,就害怕——全员营销变成了全“怨”营销。而这样的怨言,现实中并不少见。仍以iPhone为例,笔者在采访时经常听到通信企业的员工这样抱怨:公司给我们每个人都下了销售指标,iPhone又比较贵,没办法,只好从身边的亲朋好友“下手”。这样的全员营销策略,的确能在短期内创造漂亮的业绩,但从长远来看,它伤害的是员工的感情和企业的品牌甚至是客户的体验。如何平衡,如何取舍?其实聪明的人心中早已有答案。
从“营销产品”到“服务客户”
仔细品味一下“全员营销”这个概念,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一种理念和姿态,它最终指向的并不是企业提供的产品,而是企业服务的客户。对企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全员营销不是将经营指标分解到每一位员工身上,而是在每一位员工心中都埋下“将产品送到客户眼前”的种子,种子的力量是强大的,不会因为一次销售行为的结束而终止,而是会一直延续下去,贯穿于员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将重心从“营销产品”转向“服务客户”。
当企业做了这样的转变,员工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向客户推销某一件具体的产品,而是将服务提供给他们。企业的所有产品都是为了服务客户、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的紧密关系;全员营销不是一种说服用户购买的理性逻辑,而是一种让客户发现“我们理解你的生活和需求”的情感戏码。当每一位员工都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全员营销的“怨”自然就会渐渐减少。
不过,从营销产品转向服务客户,需要企业从战略和组织架构上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尤其是市场营销部门更需要深刻的变革,当然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变革。第一,应该弱化对产品销售指标的要求,不要过分看重当前的销售额,而是在意客户的利润贡献率和客户的终身价值;第二,应该把对品牌资产的关注转移到客户资产上来,因为后者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泉,其价值才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
上个月,笔者在某中部电信运营商采访的时候听闻,该运营商明确提出“坚决不搞全员营销”,尤其是在摆摊营销的时候,不强调手机终端多么便宜、功能多么强大,而是强调我们能提供什么服务;不规定销售任务,而是让客户了解并信任我们通信企业。或许这会在短期内让企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这才是培育一个健康市场必须作出的努力。
他山之石
海尔是全员营销的践行者。海尔对全员营销有着独到的见解。海尔认为:企业有两个市场,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内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外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海尔看来,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市场,都有一个需要对自己的市场负责的主体,每位员工最主要的不是对上级负责,而是对他的市场负责。海尔的市场链机制为“SST两索一跳”,即索酬、索赔、跳闸。索酬就是通过为服务对象服好务而获得报酬,如果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则会被索赔,如果既不索酬又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跳闸”,就会出问题。在这种机制下,海尔内部涌现出很多“经营自我岗位”的老板,像经营自己的店铺一样经营自己的岗位,为企业的节能降耗、改进质量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事实上,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全员营销既包含了内部管理,也包含了外部营销,它的正确应用会给企业带来理想的回报——
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市场为中心转化;
由生产贸易型向市场经营型跨越;
单一的广告轰炸策略向整合营销传播转化,企业的营销部门更加专业化,实现各种营销手段优化组合的整合营销;
企业整体组织实现市场化,活化了企业的整体潜能;
全员营销迫使企业适应市场要求,促进企业内部组织更新优化升级;
以市场为龙头,带动企业内部快速向现代企业理念和制度靠近;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内部服务社会化,便于制造企业向集团化发展。
■ 链 接:
对全员营销的误读
全员营销的概念并不新,但它的内涵有时却会被曲解。全员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外部力量的配合和推进,如果运用不当很有可能会“走火入魔”,对员工、企业和客户都造成伤害。
误读一:全员营销就是每个员工都做营销。
有些经营者认为人多力量大,而忽视了营销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化要求,把对营销部门员工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应用到所有员工身上。有些企业甚至将产品销售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员工工资的唯一标准。这样的“一刀切”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员工忠诚度下降,产品市场价格混乱,专业的销售人才生存空间被挤压;企业只重视短期利益,目光短浅,失去未来发展空间。
误读二:全员营销就是每个部门都管营销。
企业越发展,经营管理的职能会越细分化、专业化,这是一种进步的标志。但是企业经营者误读了“全员营销”之后,很有可能会让众多职能部门插手营销部门的事务,在激励制度上平均化吃大锅饭。比如行政部插手营销人员特别是外派营销人员的日常管理,使营销人员面临“多头管理、多重领导、疲于奔命”的局面,这样会降低整个团队的管理效率。而且如果一般的管理人员与销售人员采用同样的激励政策,全然不顾营销工作的专业性,最终将导致团队军心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