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以微信、Viber为代表的客户端软件,开始对通话、短信等传统电信业务产生替代,而微博、社交等热门应用全部内置即时通信模块,对短信的替代也越来越强。2011年,全国人均短信量出现下降,人均通话时长(MOU)增长乏力。大量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促使流量增长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电信业务带来巨大挑战,运营商何去何从?
传统电信业务面临多层次替代
类比替代营销的功能替代、市场替代、模式替代等形式,我们可以把当前ICT市场的业务替代分为四个层次,由强到弱分别是品牌替代、产品替代、功能替代和支出份额替代(见下图)。可以看到从2011年开始,高层次的替代开始出现大量典型案例,传统电信业务受到来自多个层次的业务替代,替代已经升级。
品牌替代。原来的品牌替代更多的是不同电信运营商提供的通话业务,以及不同互联网厂商提供的综合门户业务等方面的替代,一般用户选择了一家运营商,就不会选择其他,这种方式替代性最强。2011年电信推出WiFi时长卡之后,就出现了不同运营商WLAN产品之间的替代等新业务替代。
产品替代。产品替代主要指的是能满足用户沟通需求,但是产品类型不同,最典型的是短信对通话的替代、即时通信对短信的替代等。2011年新出现的业务替代就是米聊、微信、Viber等软件对短信和通话等传统业务的替代。根据泰尔管理所对一类城市的调研,2011年大约三成的用户会因为即时通信、米聊等业务少打电话。
功能替代。功能替代比产品替代的强度更弱些,是一些能满足用户类似需求的不同功能的产品之间的替代。2011年的典型案例就是新兴的微博业务对社交网站的替代。从alexa的网站页面浏览量统计看,近三个月,人人网页面浏览量下降7%,开心网下降20%,而新浪微博页面浏览量上升8%。从CNNIC最新的统计看,2011年,微博的网民使用率提升35个百分点,达到49%,而社交网站的网民使用率下降4个百分点,达48%。用户因为微博实现的实时动态交流功能,减少了对社交网站类似功能的使用。
支出份额替代。最弱的一种替代就是用户ICT消费支出份额上的替代,这种替代包括钱包份额的替代以及时间上的替代。2011年最典型的就是用户因为使用智能手机上的多样化娱乐应用软件,而减少了通话等应用的时间。根据对美国用户的统计,iPhone用户在通话、短信和邮件这三大传统业务上的时间上比普通手机用户少18%,而音乐、游戏等其他应用上的时间则比普通手机用户多18%。
两大趋势促使业务替代快速升级
业务替代早在2002年腾讯QQ规模增长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但因为替代业务种类少、规模有限,因此当时传统业务增长仍然迅猛。到2011年,传统业务因为受到即时通信产品、微博、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多层次的替代,市场受到更强力的挤压,增长明显乏力。而带来这种业务替代快速升级的原因就是两大趋势:互联网的持续创新对电信行业的渗透,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这两个趋势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
“创新”是互联网一直倡导和践行的理念,也是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本质特点。随着苹果、Google等互联网企业对手机产业的渗透,以及腾讯、小米等企业对手机通信客户端应用的渗透,互联网产业对电信行业的渗透已经越来越深入。这种渗透也必然带来多样化的互联网应用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增多,比如2011年新出现的米聊、微信等类应用对短信的替代,以及Viber、苹果的Facetime对通话的替代等。
在这些应用用户快速普及和应用升级的过程中,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根据2月份的最新数据,Viber的全球注册用户已达5000万户。去年11月,微信在国内的注册用户已达5000万户,活跃用户达2000万户。同时,微信和米聊还在不断推出新功能,加强用户的黏性,比如米聊的握手、微信的“摇一摇”等寻找身边朋友的功能。
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催化了手机应用对传统业务的替代。2011年,随着运营商大规模定制1000元甚至700元以下的智能终端,千元智能机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的是中国联通首款千元大屏智能机中兴V880,三个月销量超过35万部,日销量过万。根据Google的数据,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35%。
智能手机的应用可拓展性,使得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手机端通信应用的迅速拓展,从而催化了手机应用对传统业务的替代。根据Google的数据,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在手机里安装的应用程序平均数量为15个,多样化的终端应用程序,必然会分流用户的时间和通话行为。
出路:提供低成本管道 打造综合平台
从业务替代的发展趋势看,替代将向综合性平台之间互相交织的替代竞争演变,在这种形势下,运营商应对业务替代的出路有两条,一个是提供低成本的管道,另一个就是打造具备自身优势的综合平台,以期在市场上分得一席。
未来,客户需求会促进业务之间的替代互相交织,并出现不同优势的综合性平台之间的替代竞争。这里客户的需求简单说就是通过更方便、更省钱的方式实现可接受的沟通。更省钱好理解,而更方便就可以有多层含义,包括操作上的便捷、使用上的随时随地以及一站式服务的便利等。
为了实现上面提到的客户需求,未来的应用必将更加多样化和细分化。因此,未来的替代不仅仅是互联网应用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同时也必将出现不同应用互相交织替代的情况。比如走WlAN流量的VoIP通信软件会对传统通话产生替代,随着WLAN热点的进一步增多,流量型免费软件还会大规模发展,这些软件之间也会互相竞争替代,最终形成两三家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
为了能将客户更多地留在自己的网上,不同的软件必将实现更多的功能,向综合性平台的方向发展,因此,未来的替代和竞争将体现为不同优势的综合功能性平台之间的竞争替代。比如现在社交网站、微博、米聊等应用都嵌入即时通信模块,同时也在嵌入位置应用、分享评论等功能,越来越成为即时通信、BBS和签到的综合体平台,只不过不同的综合平台各自的优势不同。这样,不同的综合性平台必将互相替代和竞争。
应对业务替代的重要手段就是打造低成本管道和建立优势综合平台。对运营商而言,应对传统电信业务替代的两个重要手段就是打造低成本管道和建立优势综合平台。
为了满足用户省钱的沟通需求,运营商可以通过提升管道的利用率、采用低成本技术打造管道等方式来降低管道的成本,从而提供低成本的业务。低成本管道既包括通过WLAN或者技术升级降低管道的成本,同时也包括通过打造智能管道来提升管道的效益。
此外,由于未来的替代竞争体现为综合平台之间的、互相交织的替代,因此运营商可以打造具备自身优势的综合平台,比如发挥电信网络安全性优势,建立基于电信级认证的综合平台,开放多种业务功能,从而在平台替代竞争上分得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