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商局“叫停电信收费不合法规则”行动而引发的争论愈演愈烈,专家、消费者、法律人士相继加入争论。特别是“电信资费计费标准应该以分计算还是以秒计”的争论被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很多业界专家表示“纠缠于计费标准毫无意义”。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更直言不讳,“消费者权益当然要保护,但争论以秒计费有炒作之嫌。”
这场分秒之争如果纠缠于计费单位的确毫无意义,其实质是对通信业更低资费的诉求。然而,在通信业资费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此诉求无异于“刻舟求剑”。因为单看此次事件中,实际上哈尔滨工商局及热情参与的消费者诉求是既要改变现有的计费方式又维持现有的资费体系不变,但是这种情况下,根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秒计费,运营商又会面临资费再平衡,届时,消费者实际价格并不会降低。
分秒之争的实质
哈尔滨工商局提出质疑以来,部分消费者和法律界人士认为,以分钟计费,消费者认为多收费用不公平:“我打5秒钟的电话却收一分钟的钱”;而电信运营商及专家认为,以秒计费,技术上虽可行但会涉及运营商计费系统以及网络结构的改变,由此导致成本的增加从而使运营商重新进行资费平衡,未必对消费者有利。
在很多专家看来,争论计费单位毫无意义,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表示,以分钟计费是国际惯例,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计费单位越小越好,那是否考虑按照毫秒、微秒计费呢。他表示,改变计费单位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国社科院教授张昕竹指出计费单位是分是秒并非问题的实质,分秒之争背后其实是对通信业更低资费的诉求。此次哈尔滨工商局引发的事件的诉求实际上是既要改变现有的计费方式又维持现有的资费体系不变,正如一位消费者晒账单,将现有的通话时间按照现有资费标准换算成秒计费得出多收多少钱。
张昕竹指出以秒计费会引发运营商整个资费结构的改变,“以消费者打1分钟电话为例,1分钟内消费者打电话是随机的,按照概率来测算,假设服从正态分布,时间上每人通话是0.5分钟,那么如果在现有资费水平下改为按秒计费,运营商的资费就意味着砍一半。当然每个消费者打电话不会是1分钟,那么运营商的资费肯定会面临调整。”
张昕竹表示,如果实施按秒计费,运营商就面临着资费再平衡的问题,而届时消费者打电话的实际价格并不一定低。
另外,计费单位改变后,运营商到底会增加多少成本?一位地方移动计费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的计费系统采用两个梯度,本地4毛长途6毛采用全国统一的计费系统,除了基本通话标准之外的各个套餐采用另外的一个梯度。他表示,如果计费标准改变,话费采集、存储系统都要重新改变,虽然具体的成本不好准确测算,但肯定是比较麻烦的。
清华大学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旭东表示,企业要进行成本核算,如果改变计费单位需要增加的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
资费还有多少下降空间
当前,通信资费正在按照从本地到长途到漫游到国际的顺序下降,而在通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资费下降每一分都带来运营商收入的大量损失。一位南方某地市运营商财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话务量比较大,降1分钱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一个月就是近500万的收入。目前全省的通话费单价也就是0.1元/分钟左右,已经很便宜了”。
就电信运营商的资费结构来看,基本通话费已没有多大降价空间。降价余地越来越小,但国际漫游和国际数据漫游资费方面还有下调余地。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何霞表示,相对成本来讲,移动本地通话费其实不高,主要是长途和漫游的问题。而此次诉求按秒计费的消费者主要是对资费过于敏感的人。正如高旭东所说,“需要将通话时间计较到秒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关于哈尔滨工商局是否越权,阚凯力表示电信资费是否改叫停应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发改委来决定。张昕竹也表示,按照相关法律,此次工商局的执行对象应该是电信业的监管机构而不是电信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