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2045年人类面临的会是怎样的未来?所有的推论都有一点共识:最终,人类种族将会转变成一种无法以2011年的标准称之为人类的存在。这个理论有一个专门名称:奇点论。
第一章
1965年2月15日,一个名叫Raymond Kurzweil的高中生出现在美国一档名为“我有一个秘密”的电视解谜节目上。他看起来惴惴不安但又貌似充满自信。主持人Allen向来宾介绍他之后,Kurzweil在钢琴上演奏了一段乐曲。Kurzweil的秘密就在这段演奏中,而解谜组——其中包括一个喜剧演员和一个前美国小姐——必须去猜出这个秘密是什么。
(这段节目现在依然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
当天的节目现场主要是前美国小姐在进行盘问,但最终还是喜剧演员找出了答案:这段音乐的谱曲者是一台电脑。Kurzweil因此赢了200块钱奖金。
Kurzweil在现场展示了那台自制的电脑:一个写字台大小的东西,装了很多噼啪响的继电器,连到一台普通打字机上。
但解谜组的成员们对这个东西并不怎么感冒。与他的自制电脑相比,他们更加吃惊的是Kurzweil的年龄。他们的兴趣点也随之转移到下一个来自加州的Chester女士身上,她的秘密是:她是林登总统的小学一年级老师。
但这不是结束,Kurzweil在他后面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揭示这次展示的真正意义。创作艺术作品是人类专属,也仅有人类可以做到的一种行为。因为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如果你完全没有自我,当然就不可能创作艺术。长久以来,创作,这项人类专属的领域就像一条无法被消除的楚河汉界,区分开自然生命智慧和人工智能。而这条线,被一个17岁少年制作的简陋的电脑打破。
这才是Kurzweil的真正的秘密,在1965年的那个节目现场,没人真的猜到了答案,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但现在,46年过去了,Kurzweil相信我们正迎来这样一个时刻:电脑将变得智慧,不止是像人类一样智慧,而是会远远超越人类。当这一刻来临,人类——我们的身体,思维,文明都将会面临翻天覆地,无可扭转的剧变。他认为这一刻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根据他的计算,人类文明的终结将在35年以后。
电脑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知道。同时这种变快的速度也在变快--也就是说,运算加速的的增长率也在加速增长。
真的么?
绝对如此。
电脑的运算速度如此快速地增加,一天天演进到难以想象的运算速度,终有那么一天,电脑的运算能力将可与人类智慧相媲美,人工智能由此诞生。那时,电脑的运算能力将被主要用在模拟人脑产生意识上——不论这种意识产生的机理到底如何。
那时的电脑将不仅仅是快速做算术或者写个曲子这么简单了,它们可以驾驶车辆,写书,投票公决,欣赏油画,并且在鸡尾酒会上谈笑风生。
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个观点,显然Kurzweil和其他一些睿智的人也会。然后,真相就露出端倪。 基于上述的观点,没用什么理由会阻止电脑越来越强大,电脑将持续进步直到某一天它们远比人类更加智慧。
电脑进化的速度也将持续加快,因为它们最终会从思维迟缓的人类创造者手中接管开发下一代电脑的工作。想象一下这一幕:一个电脑科学家自己也是一台超级电脑,它的工作速度快速到令人无法置信,调用海量数据不费吹灰之力,还不会浪费时间去玩开心农场。(每一代最先进的电脑都将被优先用来设计下一代更好的电脑)。
到了这一天,我们将不得不与这些超人类智慧的电脑分享地球,但目前还难以预估它们(他们?)的行为模式。——要做到这一点,至少你要跟它们一样智慧。
不过已经有一些现成的理论尝试预测未来可能的几种场景:
——也许我们可以与电脑结合,产生超级智慧电子人类,借助电脑来增强我们的智力,就像借助汽车和飞机来扩展我们的运动能力一样;
——或者人工智能将会帮助人类对付衰老,无限制地延长生命;
——或者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意识扫描存成软件,虚拟地永远存活在电脑里(像高度智能的网游NPC?);
——当然也有可能电脑产生私念,最终消灭我们。
这些理论至少有一点共识:最终,人类种族将会转变成一种无法以2011年的标准称之为人类的存在。这个理论有一个专门名称:奇点论。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当我们讨论奇点论的时候,听起来更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它不是,甚至不比科幻小说中曾出现的天气预报更离奇(当时也许同样令人难以置信);这也不是一个冷僻的边缘学科狂想,而是对地球生命未来的一个严肃认真的假设。
对每个人来说,接受任何超级永生电子人的概念都是对自己智商的一个否定和挑战,但如果可以努力的话,还是建议你尝试接受这个现实。虽然奇点论表面上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却是个值得冷静、仔细评估的观点。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投资花费在研究奇点论上。NASA设立的奇点大学已经有三年历史,为研究生和企业高管专门开设了一门内部学位的奇点论课程。GOOGLE也是其主要赞助人之一,GOOGLE的CEO LARRY PAGE去年在该校还发表了演讲。
公众往往更关注奇点论的爆炸性效应,就像喜欢看异形电影一样。但他们的认知也往往就停在那里,因为奇点论之宏大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和理解。当某一天预言成真,那么这将是人类发明语言以来最重大的事件。
第二章
奇点论实际上并不是刚冒出来的全新理论,倒更像是个旧观点的新版本。1965年,英国数学家I.J.GOOD描述了一种他称之为“智慧爆炸”的观点:
首先定义一种超级智能机器,这种机器可以做任何人类可以做的事情。因为设计机器也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部分,那么这个智慧机器就能设计出下一代更加先进的机器,这就不可避免的走向“智慧爆炸”。而人类的智慧将被远远抛在后面。所以,这个超级智能机器将是人类创造的最后一样发明。
奇点这个词是从天文学中借用的概念。原本的含义是指一个特殊的时空点。 例如,黑洞里的一个点,在这个特定的点,所有的物理法则都失效。
1980年,科幻作家Vernor Vinge把这个词借用到I.J. Good所描述的智慧爆炸场景上。在1993年NASA的座谈会上,Vinge宣布:“30年之内,我们将拥有制造超级智慧的科技,随后,人类的纪元将结束。”
在那个时候,Kurzweil也正在考虑奇点问题。自从上了“我有个秘密”的电视节目后,他一直很忙。作为工程师和投资人的他,都收获颇丰。还在MIT读书的时候,他就成立并成功售出他的第一个软件公司。然后他又发明了第一种盲人用文本转语音的阅读器——他的第一个客户是Stevie Wonder(美国著名盲人歌手)。随后,他又发明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包括电子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技术。他拥有39项专利和19个荣誉学位。1999年,Bill Clinton授予他国家科技奖章。
在这些成就的同时,Kurzweil一直还有一个职业身份:未来学家。他20年间一直持续发表他关于人类和机器物种的种种构想,大部分都发表在 《奇点将近》 杂志上,这个杂志2005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一部同名的记录片在2011年1月刚刚发布,主角是Kurzweil, Tony Robbins 和Alan Dershowitz等同行中的佼佼者。(Kurzweil实际上同时参与了两部纪录片的制作。另一部没这么权威但内容更加丰富,名字是:先知)。Bill Gates评价他为:我所知道的对人工智能未来最好的预言家。
现实生活中,这位先知却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角色。Kurzweil在纽约皇后区长大,现在你也可以从他的口音中听出来。现在他62岁,说话嗓音柔和,冷静,很像一个催眠师。作为奇点理论的最佳代表人物,他每年要做60场公开讲座。他遇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挑战,不过他似乎天生就善于应付这些场面。他的回复谦恭又悲悯:我也希望我能给你带来一些更让人安心的信息,但我已经研究过那些数字了,而这就是他们所显示的结果,我还能告诉你什么其他呢?
Kurzweil对于超级电子人的未来命运研究在1980年左右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他需要用一种工具来衡量和跟踪科技发展。即使是伟大的发明如果出现的过早也会失败,因此他希望选在合适的时间开始自己的研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完成一个项目的时间点不同,也将会面对截然不同的世界。”他说:“就像飞碟射击,你不能瞄准飞碟本身打。”
他当然也知道摩尔定律:在一块芯片上可以放置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番。这是个准确到让人吃惊的定律。而Kurzweil则想描绘一条不同的曲线:他要绘出一条随着时间推移,以1000美金可以购买的与计算能力(MIPS为单位)曲线。
等到数据产生出来,Kurzweil的数字看起来却很像摩尔定律。都是每两年翻一倍。画成曲线的话,他们都是指数型上升曲线,数据增长量以两倍为单位,而不是传统的一条上升直线。
这个曲线一直都维持近乎诡异的稳定上升态势,甚至当Kurzweil把分析数据往后一直扩展到几十年前的早期计算机雏形,比如继电器和真空管计算机,一直追溯回到1900年。这个曲线也依然保持稳定。
Kurzweil然后把这些数字和曲线拿来跟其他核心的科技领域发展速度进行比对:制作晶体管成本的下降,微处理器芯片时钟频率的提升,动态存储RAM的成本下降。甚至当他的研究延伸到生物学和其他更多领域:DNA重组成本的下降,无线数据服务,Internet主机数量的增加,纳米技术的发展等等。他都看到了同样地现象:指数型加速发展。“真的很神奇,这些上升曲线是如此神奇的一致,”他说,“无论是富裕或是贫瘠,战争或是和平,繁荣时期或是大萧条时期”。Kurzweil称之为加速发展法则:科技进步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发展。
然后他把这个曲线延伸到未来,看到的预测结果是如此的明显,甚至连他自己都拒绝相信。指数曲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一飞冲天直至无限。按照Kurzweil的看法,人类的大脑不是按照指数型思路进化的。“这不是我们一贯的思路。我们人类内置的预测器官是线性的。当我们想躲开一头猛兽的时候,我们使用线性思路来预测下20秒它的动向,然后决定自己下一步做什么。我们的大脑硬件就是这么设计的。”
而指数上升曲线告诉他的是:我们将在2020年代中期成功突破人脑的这个天然局限。在2020年代结束的时候,电脑将达到和人类相当的智能水平。
Kurzweil把奇点到来的时间点定在2045年——他实际还算是个保守派——那一年,随着电脑运算速度的巨量增长和计算成本的急速下降,人工智能的运算能力将达到今天所有人类智能总和的十亿倍。
第三章
奇点论不仅仅只是个概念。它吸引了许多认可并支持奇点理论的信徒。他们共同发起了一个运动,或可称之为一种文化;Kurzweil叫它“奇点社区”。一旦你认真的接受了奇点转换理论,你就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狂热小团体“奇点社区”的一员。这些人被叫做“奇点论者”。
并不是所有的奇点论者都是Kurzweilian的粉丝,其实大部分都不是。 在奇点理论组织里面有为数众多的不同观点争论,从奇点理论本身的意义到具体哪些预言会实现而哪些将不会。
但所有的奇点论者都有共同点:他们思维深邃;相信科技的力量能够改变历史;他们对俗世生活中的种种小聪明不屑一顾;他们不能容忍人们就这么悠哉悠哉生活,每天看看电视,完全意识不到人工智能即将爆发并最终改变整个世界。他们不怕听起来荒诞不经,人们通常的对荒唐念头的厌恶和嘲笑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另一个芸芸众生后知后觉的世俗偏见。(想想他们当年也这么嘲笑过蒸汽机,火车,飞机……)。奇点论者并没有在臆想。
当你真正进入他们的脑海中,从整个世界的高度鸟瞰,将会发现奇点论与其它荒诞预言的一个巨大鸿沟。除了同样对社会产生震动,坚实的存在主义核心把奇点论与其它所有类似的运动区隔开来。
除了Kurzweil共同参与创办的奇点理论大学,旧金山还有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奇点协会。顾问包括Peter Thiel,Paypal 的前任CEO和Facebook的早期投资人。这个协会每年组织一场年会,名为奇点论坛。(Kurzweil也是共同创办人之一)。因为奇点论的高度跨学科特点,这个论坛每年吸引了各色参与者。人工智能是主要的议题,但另外的议程包括很多其它飞速发展的技术领域,比如遗传学和纳米科技。
在2010年8月在旧金山举办的年会上,参与者不止有电脑专家,还包括心理学家,纳米学家,分子学家;一个可穿戴电脑专家,一个急救药理学教授,一个灰鹦鹉研究专家,一个职业魔术师,甚至包括流言终结者“神奇Randi”。 会场弥漫着类似于达沃斯论坛加UFO论坛的古怪气氛。
一帮“海居论者”在会场到处分发宣传小册子,他们鼓吹在公海中建设许多独立的漂流岛——当然目前大部分还都是空想。而另一个角落里,一个机器人正在费劲地跟一些参观者交谈。
在人工智能之后,2010年会的最热门话题是关于人类寿命延长。那些生物观点上被认为无法克服,不可逾越的边界,对奇点论者来说,只不过是些略微棘手但是完全能解决的问题。死亡就是其中一个。在他们看来,衰老和其它疾病没啥区别,那你怎么对付疾病?治愈它呗。这跟许多其它奇点论者的观点一样,乍一听很荒诞,但当你越深入了解这个观点,你就会越发现它并不是看起来那么可笑。这些不只是一些祈愿,而是真正的学科进展的方向。
举个例子,众所周知衰老与由染色体顶端的粒子有关。每次细胞分裂,这个端粒就会变的更短;当细胞的端粒消耗完毕,这个细胞就不能再分裂并最终死亡。但是有一种叫做Telomerase的酶可以逆转这个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癌细胞能存活如此长的时间。那为什么不对那些非癌细胞使用这些酶呢?2010年11月间,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宣称,他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他们对一些患有老化疾病的实验鼠使用了这种酶,实验鼠的老化症状消失了。那些实验鼠不止是康复了,而且变得更年轻。
Aubrey de Grey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生命延长科学研究人员之一,同时也是个奇点论坛的中坚分子。他从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并以一把彪悍的大胡子闻名。目前在运营一个基金会SENS(Strategies for Engineered Negligible Senescence)。他认为衰老是一个损害累积的过程,并把这个种过程分为7类。他希望为每一类过程都找到一种抗衰老药物来进行对应治疗。
“人们必须意识到,把衰老看的和宇宙消亡一样无可避免的观点是多么可笑。”他说,“人类的身体就是一台具备多种功能的机器,作为机器运转的副作用,不可避免的累积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损害。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损害可以被阶段性地修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过期的车依然可以开,这只是个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机器本身一定会越用越差,除非你能想个法子让它不继续变坏。”
Kurzweil本人也是关注寿命延长这个话题。他至爱的父亲在58岁时因为心脏疾病去世。Kurzweil也继承了父亲的多病基因,他在35岁的时候就患上了II期糖尿病。Kurzweil与长寿药物专家Terry Grossman一起出版了两本书,讲述他本人的追求长寿的尝试,其中包括一天服用200片药物和其它辅助配方。他自称他的糖尿病已经治愈,并且虽然他现在已经62岁,但评估下来他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20岁。
不过他和de Grey 的目标有些不同。对Kurzweil来说,关键点不在于保持更长久的健康,而是努力活到奇点转换的那一刻,完全替换整个身体。一旦超级人工智能兴起,配合以更先进的纳米科技,我们将有能力对付那些极端复杂的人类衰老问题;或者,把我们自己的思维转移到一个更结实的载体里,比如计算机或者机器身体。Kurzweil和很多其它奇点论者都坚信,现在活在世上的人类中,将有很多人最终实现永生。
这是个既超前又陈旧的想法。在《航向拜占庭》一书里,W.B. Yeats把人类肉身的局限描述为困在一个逐渐死去的动物身体里的灵魂。那为什么不把这灵魂解放,然后放到一个不死的机器身体里呢?但是Kurzweil发现在他的听众里面,反对生命延长的声音竟然大大超过那些反对科技指数增长曲线的。“很多人可以接受电脑会比人类更智能,”他说,“但彻底改变人类寿命的想法,却引起了非常激烈的争论。自古以来,人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哲学,试图参透生存和死亡。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宗教。”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奇点论简直就是胡扯——一个奇幻的永生妄想,一个硅谷版的救世主福音布道。发起者是一个以发布惊世骇俗预言为生的骗子,靠伪科学为自己张目。大部分这类质疑最终都聚焦在一点:电脑真的有智能么?
整个人工智能行业(AI),都在投入研究这个课题。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制造出能真正能与人类智慧相提并论的人工智能;甚至没能造出与电影里的会说话的电脑类似的东西——比如HAL或者C3PO或者DATA里面的机器人。
事实上目前的人工智能更加适用于高度特定的应用,比如翻译查询或者下国际象棋。这些人工智能只能在非常受限的框架或者参照体系里工作,它们不会在聚会上闲聊。它们算是有智能,但仅仅当智能这个概念被定义到非常特定的场合的时候才算是。那种Kurzweil所说的智能,被称为超级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智慧的,目前还不存在。
为什么?很明显,我们还在等待那条技术发展指数曲线到达这一点。但也存在一种可能,不管计算能力到达多强大的地步,人类大脑的活动将永远不能用电子运算来模拟和替代。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所产生的瞬息万变的混沌——我们称之为意识——也许过于复杂和模拟化,以至于很难在数字硅片上去复制。
在09年夏天的奇点论坛年会上,生物学家Dennis Bray是少数几个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之一。他在一个题为“什么是细胞可以做而机器人不能做的”专题讨论上说:“虽然生物器官工作模式与电子线路有些类似,但它们各自个体分离并被置于无数的不同环境中去重新适应。多样的生物化学反应对蛋白质分子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影响,而位于细胞不同位置的截然不同的结构,又会带来更多的性变。这种海量爆炸的排列组合可能赋予了生物近乎无限的能力来存储过去和当前信息;同时产生另一种独特的能力:根据过去的经验,为未来的种种可能提前做准备。这种生物化学的复杂度让只懂得0和1的计算机看起来既简单又笨拙。“
在技术实现难度下面,还有一大票哲学质疑。假设我们发明了一种超级电脑,它说话做事跟真人完全一样,无法区分。——换种说法,一台能通过图灵测试(简单来说,就是电脑可以通过人类交流盲测而不被认出)的电脑。那么我们能说这个电脑就是个有意识的人了么?它可能仅仅是一台超级复杂的自动机器,在它的脑子里没有那道神秘的自我意识灵光。——只是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它有没有意识?
即使你对奇点论半信半疑,你也会依然面临一堆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可以把我的意识扫描到电脑里,那么我还是我么?奇点世界里的社会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又将何去何从?谁决定哪些人可以永生?谁来定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界限?人类长生不老,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时候,生命本身还有意义么?击败死亡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失去了我们最重要的人性?
Kurzweil承认奇点会带来人类自身根源上的风险,并且无法消除。因为我们无法了解那些拥有超级智慧的人工智能体,发现自己诞生在一个叫做地球的行星上以后,他们会怎么做。至少感觉上不应该来和我们争夺资源。
奇点协会的任务之一就是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对人类友好。即使你不是个超级电子人,也不难理解在自己生存的生物圈中引入一种远远优于自身的超级生命形态将是一种致命的进化论错误。(几乎意味着自杀。)
如果奇点正在来临,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那么上述问题都必须被回答。Kurzweil认为试图以禁止技术研究去阻挠或者延缓奇点的做法不仅不可行,也不道德,甚至很危险。
“这种禁令需要一个极端主义系统来执行,” 他说,“这肯定没用。只能把此类技术研究逼到地下进行,那些负责任的科学家则无法获取相应的信息和工具,而他们本来应该担负起防御危险发生的责任。”
Kurzweil简直已经成为一个冷血机器和论战勇士,他也刻意彰显这一点。他不知疲倦地搜寻那些批评者,然后一条一条从细节上反驳他们。
拿电脑是否可以复制人脑的化学复杂度来说。Kurzweil 认为这完全是无须讨论的问题。他看不出肉体和硅片(碳基和硅基)之间有任何的本质差异从而使得后者无法有思想。 他向生物学家发起挑战,邀请他们提供任何一种神经系统,证明其复杂度不能使用电脑软件来建模或者至少逐条匹配。
他拒绝在神秘的人脑复杂度面前屈服。“总的来说,” 他说,“我和那些反对者的主要焦点在于:他们说,OH, Kurzweil低估了人脑反向工程的复杂度或者生物学的复杂度。但我不认为我低估了此类挑战的难度。是他们低估了科技指数进步的威力。”
这种局面并没有让Kurzweil显得古怪极端,至少在奇点论者里面不会。很多其它人做过更极端的预测。从2005年开始,神经学家Henry Markram在瑞士Lausanne的 Ecole Poly技术学院开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用IBM的深蓝计算机,一个一个神经元模拟出哺乳动物的大脑。到目前为止,Markram的项目组已经成功模拟了一个老鼠大脑的一个神经元纵列,包括大约10000个神经元。他声称希望在10年内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人类大脑结构。(即使是Kurzweil也对此不屑一顾:即使Markram能这么做成功,还需要花时间去教育这个大脑,谁知道这又要多久?)
根据其定义,奇点之后的未来将无法用我们线性的动物生化大脑去预测,但Kurzweil还是对此准备了大量的理论。他努力让自己想的更广更远;你可以看到他在奋力试图突破他本人已经老化的生物器官的硬件限制。“当人们看着正在进行的科技发展指数增长曲线的时候,接受其真正意义却越来越难。”他说,“人们接受了这个观点:对,科技发展成指数增长。然后,他们又立刻退缩回去,因为指数曲线背后所代表的真实含义惊人到近乎荒诞,超出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范围 。我也曾努力强迫自己去客观看待真实的未来。”
第四章
在Kurzweil描绘的未来中,生物科技和纳米科技将使得我们可以有能力从分子层面来自由操控我们的身体和整个世界。科技飞速进步,每一小时带来的科技突破都超过过去一个世纪的成就。我们抛弃达尔文的进化论,自己掌管自身进化的道路。人类基因组变的像程序代码一样可以被调试,纠错,优化;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被重写。永生成为现实,人们只有在自己选择去死的时候才会死亡,死神永远失去了它的宝座。Kurzweil还希望能够让他的父亲重生。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意识扫描进电脑里,成为虚拟存在状态;或者把我们的肉身换成永生的机器身体,然后向宇宙边缘进发,开始星际探险历程。在几个世纪内,人类智慧将占领并重新打造整个宇宙。Kurzweil相信这就是我们这个物种的命运之路。
或者这不是我们的结局。当最大的问题解决了以后(足够复杂度的电子大脑),没人知道那个黑色的电子大脑深处究竟会发生什么。或者比特流最终产生了自我意识;或者只是变得更加智慧强大但永远没有意识。
但对于那些小问题,它们已经在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并在我们的身边逐渐显现出效果。你看的奇点理论越多,越会觉得奇点开始从各种空隙中显出一鳞半爪。
5年前,我们没有6亿人通过同一个电子网络组成一个社区,现在我们有了Facebook ;
5年前你不会看到有人会用一个电子手持设备来听自己说话,或者查看地图。现在我们有了iPhone.
这样看起来,把IPHONE从手里拿出来集成到我们的脑袋里还那么不可想象么?
已经有超过30000的帕金森症患者接受了神经移植;GOOGLE正在实验电脑自动驾驶汽车;阿富汗有超过2000个机器人在与人类部队并肩作战。
本月的一场电视游戏节目将再次在人工智能历史上留下一笔。但这次,电脑本身将作为选手参赛。一台名为Watson的IBM超级电脑将参加 Jeopardy(一档美国著名的智力问答电视节目,选手需要听清楚问题,并用一定的规则回答出正确答案节目)!Waston运行在90台服务器集群基础上,体积足以占据整整一个房间。在今年1月举行的练习赛上,Waston领先于两位前冠军选手:Ken 和Brad 。它答对了所有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帮助就可以理解那些提问(或者严格意义上来说,那些答案),那些问题都是自然语言的英文句子。
Waston还不是超级人工智能,如果超级人工智能诞生,它一定是一步一步到来,一个比特一个比特提高,而Waston和它的比赛,将是这些比特中的一个。
(在后面的正式比赛中,Waston最终击败了人类选手。比赛录像在youtube上也可以找到。)
从现在算起100年后,Kurzweil,de Grey和其它一些大师将成为22世纪人类新纪元的开国元勋 -- 跟其它开国元勋不同的是,他们依然可以活着去领取这个荣耀。--或者他们的理论也会被当时的人类(电脑?)看成类似于今天迪斯尼未来乐园一样的让人寻开心的复古理论。没有什么比未来更容易过时的。
即使他们对未来的预言全错了,他们对现在的判断依然是正确的。他们更着眼于从长远的角度去关注宏观层面。你可以拒绝奇点论篮子里的摆出的所有观点,但你不得不佩服Kurzweil对未来的严肃认真的思考。奇点论者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改变是真实存在的,人类正在接管自己的命运安排,而历史并非只是一个一个事件的简单数量叠加。
Kurzweil喜欢举这个例子:你手上的手机与他40年前在MIT使用的电脑相比,体积只有百万分之一,价格只有百万分之一,但功能却强大1000倍。按照这个思路,40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真想找出答案,你必须跳出现实盒子的框架很远很远去想,或者比任何人都钻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