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这不是定律而是规律。
微信如日中天,势不可挡,大有一统天下之气概。不过,任何事物红得发紫之时,距离下坡路也就不远了,至少自我否定的层面开始了动荡。
微信用户数量的直线上升,成就了腾讯的产品转型,但也动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蛋糕,让其他的互联网企业眼红。时间久了,不仅是羡慕嫉妒恨,更多的是想方设法,大有取代之意。但如何取代、用什么产品取代,似乎尚在摸索和论证中。
中国有句俗语: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长此以往,对微信的初始模仿、研究微信的漏洞、研究微信用户对产品本身的倦怠感,也就顺理成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别再刻意培养用户的忠诚度了。以往传统电信运营商对用户千方百计地维系与挽留,花费了大量的成本,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外界的诱惑多了,用户自然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有更省钱、更好用的产品,这就够了,再奢谈什么用户对品牌的忠贞不渝是太古老的提法。做好自己的产品,用产品维系、挽留用户,才是王道。
微信这几年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触动和打击,应该只是一个浪潮的开始,随着虚拟运营商的加盟,千军万马的战国时代拉开了混战的大幕。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在于用户能够接纳谁的产品。
短短几年迅速积累了几亿的用户,微信无疑是成功的。拥有了巨无霸数量的用户,才能够与传统电信运营商并驾齐驱,把手论道。这是用户对其运营产品的拥护所带来的奖励。但微信能够最终取代传统电信运营商么?想多了,它只能是一段时间内的替代和补充。
不过,微信确实极大地震动了传统电信业。微信因此陶陶然了吧?然而,真实的市场是,没有无懈可击的产品,只是一时迎合用户的需求而已。微信的短板显而易见,尽管腾讯对微信产品本身也一直在不断地优化。
社会对创新的崇拜已经成为流行性感冒,企业不谈创新没有未来,产品不谈创新没有市场,创新真是一味良药包治百病了。创新可取但没有必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好用为第一原则,过多的花哨只会让产品本身的实用功能迷失。创新的字面释义可谓通俗易懂,但背面的意思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对自我的革命。这样的革命虽然有着鸡蛋从内还是从外打破的二元说,但也可加进新的理解和释义。一些蛋也可能由于外在力量的震撼而唤醒内在生命的诞生与觉醒。
比如传统电信运营商最近的觉悟,可以说早期电信运营商对微信类产品的忽略与漠视,造成了微信类产品对自身传统产品的替代和冲击,略有抵抗但力量和集中点不够,也导致了初期对抗产品的流产。
前不久,中国移动在MWC上发布的《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提出直接整合手机终端的通信能力和移动互联网的体验,似乎有了大梦初醒的感觉。据介绍,这种融合通信的最大亮点,是整合之后的新消息功能,可以直接在手机的消息界面通过数据流量发送文字、图片、位置等内容,在没有数据网络的情况下,才通过短信发送。这代表了传统电信运营商全面转向数据流量经营的决心,也意味着传统电信运营商自我革命的开始。
而传统电信运营商对自我的革命,也间接宣告了对微信类产品的革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领风骚两三年将成为常态。任何的产品所带给用户的全新体验,也势必会被越来越快的新产品体验所颠覆,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也。可以允许腾讯类互联网公司颠覆传统电信运营商,也应该允许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绝地反击,而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受益。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推进新产品的面世,让用户享受信息社会带来的喜悦。
和传统电信运营商相比,互联网企业开放、活跃,用户对其产品取代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产品,都高呼大快人心。如今,面对传统电信运营商对互联网企业产品的抵抗和颠覆,用户表现冷淡,这属非常态下的正常表现。随着虚拟运营商的加入,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将成为常态,厚此薄彼的现象也将淡化。用户依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各类企业的差异化产品,才是成熟的市场选择。
融合通信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融合通信的大旗下,传统电信运营商能够推出何种能够抵抗、弱化甚至分解微信用户群体的产品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相信在前几年流产的产品模式里,传统电信运营商能够吃一堑长一智,重新找回自信。移动互联网产品尽管五花八门,有交融和差异,产品的受众点是服务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也应该看到,引领和挖掘用户的需求,更是产品本身无穷价值的永恒点。
腾讯也许早就意识到微信类产品本身的先天缺陷,也在研发新的替代和转型产品,但对自己的产品能够痛定思痛,却更需要前瞻和巨大的勇气。
微信的未来如果被革命,一个是腾讯,目前还没有迹象。一个是传统电信运营商,最大的可能已经露面。还有一个可能是虚拟运营商,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