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中美网络安全对话会议、处理新型垃圾邮件袭击……国内知名电子邮件技术专家李宏宇近来比较忙,工作重心是“反垃圾邮件”。
垃圾邮件成为“拦路虎”
信息化时代,让沟通变得更便捷、紧密的电子邮件,曾一度被认为是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而这项应用却因两名律师的操控产生了质的变化。
1994年4月12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两位律师劳伦斯·坎特和玛撒·西格尔把一封“绿卡抽奖”的广告信发到6000多个新闻组。这次群发虽然引来了不小的争议,但他们只付出20美元的上网通信费用,吸引来25000个客户,赚了10万美元。
从此,垃圾邮件带着“不请自来”的商业原罪,走入人们的视野,再也没有离开过,并不断变种,成为全球互联网通信中令人最为头痛的“拦路虎”。
反垃圾邮件成国家议题
从1987年中国向国际计算机网络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以来,伴随电子商务的兴起,国内企业开始加速融入互联网通信世界,电子邮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垃圾邮件也呈现出泛滥趋势。中国在2003年前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垃圾邮件发送国和受害国。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减少垃圾邮件对我国带来的影响与损失,由国家“836”计划信息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互联网协会专家、专业邮件服务商技术专家组成的项目组宣告成立,“反垃圾”专项研究作为关系国家信息安全重大问题被列为重中之重。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上至国家、协会,下至企业、个人,都在积极应对垃圾邮件的危害,中国在垃圾邮件发送国排名中,也已经退至第15位,但我国面临的威胁依然非常严峻。”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邮箱的普及率有待大幅度提升。另外,厂商提供的邮箱产品和服务参差不齐,需要领导厂商不断提升全行业运营水平。
“反垃圾”也要与时俱进
早在1999年国内电子邮件起步初期,263就在业内首家推出中文“安全电子邮件认证站点”,保护用户的通信安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通信市场,2001年,263先是携手金山提供基于263电子邮件系统的防病毒服务,接着推出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海量电子邮件系统Xmail,并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打造了累计亿元、业内唯一的自有IDC机房,以图全力阻止垃圾邮件的侵扰。
另外,263还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发起“中国反垃圾邮件协调小组”,建立业内卓有成效的反垃圾机制,并举办“每天抢救36分钟——反垃圾邮件服务公益行动”,为自建邮箱的企业提供免费的TAP高智能网关。
李宏宇还介绍说,目前垃圾邮件主要有链接、图片、正文、正文+附件、附件等类型,样本多样化、随机化趋势明显,发送者使用复杂图片合成技术和复杂附件技术,使得垃圾邮件越来越智能化,反垃圾邮件也要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