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5/7/24 11:39

国产手机海外竞争升级 谋全球话语权受制品牌与专利

通信信息报  游寰臻

近日,各大厂商纷纷发布上半年成绩单,从数据看出货量大都集中在国内市场,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竞争加剧,开拓国际市场成为选择。据《工商时报》报道,华为已通过印度国家安全审查,获得官方批准可在印度制造手机,成为第一家在印度实现自主生产的中国手机厂商。自去年开始,国产手机厂商便开始大步走出国门征战海外市场。不过,在这当中,国产手机厂商的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构筑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解决专利问题是国产手机进军海外市场亟待解决的难题。

国内手机市场已成红海

各大厂商近期纷纷发布上半年成绩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产手机厂商成绩喜人,但其出货量大都集中在国内市场。

据小米CEO雷军近日在微博上公布的信息显示,在201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小米手机仍然实现了33%的同比增长,半年卖出了3470万台;据华为中国地区部消费者业务总裁朱平宣布,今年上半年华为手机出货量为5000万部,中国市场占比50%,同比增长了40%;魅族公布的数据是上半年890 万台,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其同比增长540%的增速却有些吓人。据IHS Technology中国研究总监王阳表示,由于小米超过90%的销量都集中在中国市场,所以在国内市场上,今年上半年小米仍然保持了“第一”的位置。因此,在经历了多轮厮杀之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待开发的市场仅剩下三、四线城市和广袤的农村。在这种背景下,强攻海外市场成了国内制造商不得不思考的战略。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魅族、酷派、联想、OPPO、小米等手机已经开始了进军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布局,而华为、中兴等老牌手机制造商,则进一步加码海外销售,利用自己在电信设备领域的品牌积累强攻欧美市场。不仅如此,华为已通过印度国家安全审查,获得官方批准可在印度制造手机,成为第一家在印度实现自主生产的中国手机厂商。

国产手机出海是形势使然

通过多年在技术与经验方面的积累,国产手机厂商已经开始赶超国外品牌,并全面提速“出海征战”的步伐。

一方面,国内手机市场需求萎缩。调研公司Gartner近日发布报告称,智能手机厂商的冬天可能即将到来,因为推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增长的中国市场出现饱和迹象,增速开始放缓。 Gartner预计,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同比涨幅将降至3.3%,主要因为中国市场表现低迷。Gartner调研主管安妮特齐默曼(Annette Zimmermann)在一份声明中称:“在中国,首次购买手机的消费者越来越少,这意味着中国的手机市场正趋于饱和。”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手机厂商要继续突破原有的发展成绩,超越竞争对手,必须走出中国,面向国际市场发展。根据全球调研机构IDC的市场预计,印度今年智能手机销量将在1.2亿部,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机市场,但相较12亿多的人口总数,普及率仅为10%。咨询公司Zinnov数据,印度智能手机未来五年的增长率将保持在36%左右。也就是说,五年后印度市场的高增长才会稍稍放缓,但会像中国一样,仍是一个每年出货量巨大的换机市场。

另一方面,国产手机集体崛起,尤其是2015年以来,在国内的手机市场,国产手机占据大半个市场份额,而国产手机在技术研发、工艺设计方面也逐渐有比肩洋品牌的实力,无论是实力还是信心上,国产手机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国产手机也屡次在国际重大展会和事件中,向外界展现自己的实力,如2015年的CES展上和MWC展会上,国产厂商占据了大半。

强攻海外胜算几何?

国产手机尽管在出海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国产手机的国际化征程有机遇存在许多挑战。

一方面,在品牌形象方面,国产手机亟待摆脱低端形象。与洋品牌相比,品牌知名度较低是国产手机厂商征战海外市场必须要克服的难题之一。而对此,国产手机厂商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国产手机厂商都要应因地制宜地对当地用户手机需求、使用习惯作深入研究,并打造当地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产品,如此才能将自身品牌不断渗透,逐渐实现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国产手机需谨慎使用千元机策略,于短期而言,在抢占市场份额方面有着显着的效果,但对于长期发展而言,对国产手机构筑品牌形象不利。

另一方面,国产手机海外发展需要面对专利问题。纵观国内手机厂商,除中兴、华为、联想具备一定的专利储备,其余手机厂商在面对专利战时,几乎都没有抵抗力。专利是产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这不仅需要国产手机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造血机制,而且在全球化的战略下,国产手机也需要想出如何获取更多的专利支撑的办法。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