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产手机的机遇来了,难道不是吗?
全球范围内,智能终端高速增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数据,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增长将近50%,超过总体手机市场增速的4倍。其中,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市场,增长数据更为显著。IHS公司的研究显示,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预计出货量增长53%,从去年的3500万部上升到5410万部。来自运营商的数据更为惊人。中国电信移动终端管理中心主任马道杰曾表示,天翼3G智能手机的月销量是一年前的10倍以上。
新兴市场往往是机遇最多的。国产手机背靠全球最大的市场,也就掌握着最大的机遇。运营商的深度定制有助于国产厂商的成长,尤其是在中低价位终端领域。运营商通过定制、包销等手段,有力支撑了国产手机的制造,特别是在降低芯片费用、整合产业链方面作用显著。在中低价位终端领域,国产厂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千元级别明星机型采购规模扩大,国产厂商的话语权在增强,改变了被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国产厂商具备成本优势、代工经验,重要的是,他们更了解国内消费者。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终端厂商,已经具备国际竞争经验,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也在快速提升。所有这些,都为国产手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不欠东风,国产手机还等什么?
数机遇
全球焦点在中国
“焦点”不仅意味着一个事物是关注的集中点,更意味着一个事物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手机市场,中国凭借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市场容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焦点”。
先让我们来看两组数据: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达到9.52亿户,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全球手机用户总数的六分之一,是美国手机用户总数的两倍多,中国也由此成为全球首个超过9亿手机用户的国家;另据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手机产量达到9.98亿部,占全球手机产量的69%,是全球手机生产第一大国。
“9.52亿”、“首个”、“第一”,这些无一不向我们说明和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手机市场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而正是这样一个地位,使得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手机制造商们争夺的“焦点”。
再看看苹果在中国的业绩,我们就能够深刻理解“焦点”的意义。最近苹果公布的业绩显示,虽然iPhone的出货量低于业界的预期,但是苹果却在中国市场实现了惊人发展,季度营收达到45亿美元,同比增长270%,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有观点认为,未来中国将成为苹果的第一大市场,苹果公司的收入增长以及股价表现将取决于在中国市场的成败。
除了苹果,还有更多公司关注中国市场的价值,而日系手机在其中的表现则非常耐人寻味。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2005年~2006年间日系手机在中国的退市潮,东芝、三菱、松下等公司相继退出中国市场。而短短几年之后,日本知名品牌夏普就卷土重来,重返中国市场,并取得了不菲的市场业绩。2011年6月,又一日本主流手机品牌富士通宣布进军中国,针对中国市场首推女性手机。
从曾经的“水土不服”被迫退市,到今天重整旗鼓、跃跃欲试,日系手机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仅体现了日系手机海外拓展的战略转型,更说明了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手机市场不容放弃的地位。
今天,随着2G浪潮逐渐退去,手机市场迎来了智能手机时代。在这一全新时代,中国手机市场无疑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正如业界所认为的那样,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将成为影响智能手机厂商收入和股价的重要指标。
深度定制蕴商机
终端定制化已是不需再探讨的运营商共识。中国移动的“心机”深入人心,而今年以来,其他两大运营商也相继发力。中国电信推出“天翼工坊”,个性化定制让用户“做主”;中国联通也发布了沃Phone及操作系统,推出了自有品牌的定制手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在日趋同质化的定制中发掘特色,也就是个性化的定制。“得终端者得天下”,终端定制化的成功直接影响到运营商的战略发展。
在3G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的终端定制化政策为运营商的业务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上,在运营商数据业务的推广导入上,定制化的策略另辟蹊径,成为运营商的“神器”。
但随着数据业务的渗透率提高,业务种类的丰富,在业务发展初期那种同质化定制策略逐渐陷入泥沼,举步维艰。个性化定制呼之欲出。
采取终端定制化策略,运营商无非是想谋求两点变化:一是通过与产业链的合作,减少终端研发和采购成本;二是增强自己的品牌形象,推动各种业务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千元机”新闻和概念不绝于耳,已经说明,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已经逐步实现,大批中低价位的手机成为主角。但毕竟,定制化不是批量生产,不仅是成本问题。现在是时候考虑第二点了,而要做到此,就必须跳出同质化的羁绊,走个性化定制的道路。
可喜的是,中国的运营商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开始了逐步探索。首先从外观上走个性化道路,多种多样的机壳等改变了“千机一面”的尴尬局面,正视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仅如此,现在手机操作系统、业务应用、后台系统、应用商城、售后服务、技术规范制订等合作,从软件到硬件、从售前到售后,由定制展开的合作必须贯穿整个终端生态链。在目前用户更加“挑剔”、更加注重细节的情况下,运营商的终端定制将更有难度,因此深度化、个性化的定制必须尽快实现。
TD终端定向拉动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TD以及TD-LTE终端来说尤为如此。
TD终端不仅与产业链的发展休戚与共,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激烈竞争以及技术演进带来的挑战。客观地说,在TD整个产业链发展还不是那么完善的情况下,终端、芯片的状况也差强人意,缺少类似iPhone、三星等的明星级产品。现在留给TD终端的时间越来越紧迫。因为终端推动产业链竞争力增强的作用日渐明显。虽然现在全球已有10家运营商制定了TD-LTE商用计划,并且有2家已经启动商用服务,但是FDD-LTE的发展脚步更快,至少有6款终端实现商用,而TD-LTE终端却由于频谱等问题甚至还没有开始研发。
不论发展多么困难,TD以及TD-LTE终端之路毕竟还要走下去。我们也看到不论是国家,还是产业主体,都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和决心在推动终端的发展。作为TD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终端的发展,董事长王建宙介绍,中国移动已拿出175亿元补贴终端,而其中大部分花在了TD终端上。另据消息,截至9月底,中国移动入库的TD手机已经达到了142款,入库价在千元以下的产品占到了60%以上,千元左右的智能机占比三分之一。而现在,在中国移动产品库中登记设计、生产、制造TD终端的企业达到120多家,已经供货的TD-SCDMA芯片就有7家,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终端厂商都有TD-SCDMA产品或者正在开发TD-SCDMA产品,越来越多的产品将被推向市场。
好消息不止于此,记者在近日召开的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了解到,TD-LTE已经完成了系统和单模芯片互操作等一系列的试验,下一步横跨TD、TD-LTE、GSM的多模终端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移动终端公司也于近日成立,一套完整的终端研发、生产和渠道体系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TD终端正在进入最好的一个时代。
谈优势
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
近日,艾媒咨询发布最新的《2011年中国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品牌当中,国产品牌华为、中兴、酷派所占比例分别为11.4%、9.8%、9.2%,位居第三、四、五位,超过HTC、索尼爱立信和LG,成为用户优先选择的品牌。三个国产品牌的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为何在前几年有些没落的国产手机能够迅速“咸鱼翻身”呢?紧紧抓住开放的Android系统提供的机会,充分发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是国产手机在市场份额方面实现赶超的关键。
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在消费者中掀起了一股更换手机的潮流,Android系统的出现拉低了进入智能手机领域的门槛,可以说这时的国产手机重新和国外品牌手机占在了一个起跑线上。但不同的是,国外品牌将战略重点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移时,出于市场定位、研发成本、广告投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从高端市场入手。这就给一贯具有价格优势的国产手机制造商们留下了一大块市场空白。在国外厂商布局高端市场的同时,国产手机制造商们开始在低端市场攻城略地。因为很多不甘在智能时代落伍的消费者,乐于花相对更少的钱购买同等配置同等体验效果的国产智能手机。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对3G制式手机的集中采购和深度定制,为国产手机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千元手机”的推出,为很多国产手机厂商充分发挥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正在起步的中国创造
有了2G时代的积淀,不甘心只做跟随者的国产手机,开始致力于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研发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创造踏上征程的根基。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产手机的新领军者,无一例外都在研发上进行着巨大的投入。对于研发的关注,让国产手机开始能够抢占到先机。例如,中兴将在国内市场首先正式发布采用WP7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而中兴通讯手机事业部副总裁王勇还表示,明年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智能终端研发上,力求更大的进步。
同苹果以及国外品牌的高端产品相比,国产手机目前最大的优势依然在中低端领域。而对于代表一个企业创新实力的高端产品而言,国产手机仍需要全面追赶。例如,已赢得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华为,今年下半年的主要精力就是推行高端智能手机“远见”,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和外在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公司还特别举办了一项内部员工“尝鲜”活动,并从中收集了不少改进方案。
虽然差距存在,但信心同样也存在。在国际上赢得的认可,就是信心之源。例如,华为智能云手机就赢得了今年的IF国际设计大奖(公认的当代工业设计的奥斯卡,工业设计领域最高奖项之一),这对国产智能手机而言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