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国际手机大佬们在中国营地上无休止地拼杀,人们似乎已经逐渐忘却了国产手机曾经打下的辉煌,然而,国内手机厂商们并不甘落寞,时不时传出它们的最新动态,以示存在。这类企业包括华为、中兴、TCL,甚至在海外依靠代工过日子的波导,也放话实现了盈利。
与上述企业相似,继与印度当地最大的CDMA运营商reliance全面合作后,国产手机商酷派日前又与印度另一家运营商TATA电信结盟,其产品将在对方4000多家门店全面销售。
众所周知,印度是全球手机用户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从用户规模来看,印度已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电信市场。随着3G牌照的发放,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令海外手机商觊觎不已。如今,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手机市场,中国手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五成。
走出去,是否意味着就能站起来?其实不尽然。早在2004年前后,国产手机商受洋品牌的冲击,开始了“走出去”的行动,尽管挽救了一批本土手机品牌,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洋品牌相比,国产手机在海外还局限于低端市场,缺乏品牌影响力,大多以代工和贴牌为主,利润并不高。据笔者了解,波导 2010年上半年海外市场销售收入4.4亿元,约占总收入的90%,但营业利润却不足500万元。更为悲惨的是,即便在低端市场,国产手机也遭遇了老弟 “山寨机”的围剿,竞争压力空前。不久前,在深圳一次中印手机采购会上,参展的企业山寨机几乎占了八成。鉴于此,中兴已经对外表示,将谨慎对待印度市场,不再做赔本赚吆喝的事。
这也给走出去的国内手机商们敲了一记警钟,没有品牌做支撑,国产手机就永远只能成为洋品牌的陪衬,只能在利润微薄的亚非市场拼杀,虽然也能活下去,但始终无法过光鲜的日子。在酷派常务副总裁李旺看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就是品牌的问题,不解决品牌的问题,就谈不上国际化的成功。此次酷派远征,就以自有品牌方式销售与推广,跟国际品牌诺基亚、三星等企业同台竞技。
在国门前失利的本土手机企业,绞尽脑汁想“走出去”寻求市场,本值得鼓励和欣慰,但走出去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如果不解决品牌长期缺失的困惑,国产手机离“柳暗花明”就还有一定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