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备受争议的新技术到今天被规模部署,成为推动移动承载网络IP化前进的生力军,PTN技术正在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的悉心培育下渐渐“长大”。随着移动数据业务量的不断增大、全业务运营的不断深入尤其是LTE时代的渐行渐近,PTN正在朝着承载更多业务、更大容量以及更可靠QoS保证的方向演进。
勃勃生机
从定义和特性上看,PTN是基于分组交换的、面向连接的多业务统一传送技术,是传送技术和数据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还能较好地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还具备标准化业务、高可靠性、灵活扩展性、严格服务质量和完善的运行管理维护五个基本属性。从发展历程上看,PTN是2008年开始应用的一种新技术,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传输网IP化问题。
PTN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在传统话音业务时代,传输网中使用最多的是SDH。这是一种针对窄带TDM业务开发的技术。随着网络IP化的发展、3G网络的不断成熟,数据业务需求开始快速增长,传统的传输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PTN的概念应运而生。与SDH技术相比,PTN具备了QoS保障、同步时钟等特性。依靠PTN技术,运营商可以实现更灵活、更高效、更可靠以及更低成本的业务承载。
作为一个“初生婴儿”,虽然PTN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但是其成长历程并非一条坦途,而是一条充满了挑战和困难的征途。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成熟往往需要时间,无论是技术的研究、测试以及网络部署都无太多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因此,PTN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断探索,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另一方面,相比较中国移动所持的积极态度,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PTN和IP RAN这两种分组技术的选择上颇为两难,甚至业界一度出现了有关两种技术孰优孰劣的激烈争论,产业阵营的分歧显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TN发展。此外,虽然市场需求已经相对迫切,相关产品也相继面世,但是,PTN技术的相关标准还未完成,这也将制约PTN的快速发展。
在PTN的推进上,中国移动一直走在前列。为了满足数据业务发展以及全业务运营的需要,中国移动针对PTN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测试,并且还分步骤地进行了PTN网络的部署和建设。据悉,从2008年至今,中国移动已经展开了三次PTN集采,目前的建网规模达到30多万套。2012年7月,中国移动又一次展开新一轮PTN设备集采,此次招标的规模将可能达到20万端,不仅将刷新PTN集采的最高纪录,同时也将刷新国内承载网招标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没有停止布局PTN的脚步,PTN的产业规模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拥抱LTE
中国移动正在启动的新一轮PTN招标,不仅因为创纪录的规模引发了业界关注,此次招标中PTN适应未来TD-LTE网络承载的诸多要求,也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
3G网络的进一步成熟,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都在推动着移动通信网络的继续演进。作为国际公认的4G技术,LTE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在国内,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的后续演进版本,TD-LTE技术的规模测试以及商用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早在2010年年底,中国移动就开始在上海、杭州等地进行TD-LTE规模技术试验,并在北京建设演示网。近期,中国移动表示,2012年将建设2万个TD-LTE基站,2013年将建成20万个,到2014年全球发展倡议运营商(GTI)将建设TD-LTE基站50万个。
当LTE的商用脚步不断加快,LTE承载网建设和演进的紧迫性正在不断提升时,“承载网作为电信网络的基础,其规划和建设应先于电信业务网络的发展,才能有效支撑业务网络的发展和演进。”正如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张海懿所说,迫于承载网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前,如何打造高品质且适应未来业务开展需要的LTE承载网,已经成为运营商以及整个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业务发展上看,高品质的LTE承载网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多业务承载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更大容量、可扩展、更低时延、可靠的QoS等能力。PTN技术天生具备的高带宽利用率、层次化QoS、高精度时钟传送以及较高的网络安全性,使其继3G分组回传之后又一次成为构建LTE承载网的理想选择,尤其是随着PTN承载LTE业务所需的三层功能的成熟性被逐渐验证,加载了三层功能的PTN正在成为构建高效透明的LTE承载网的首选方案。
虽然今天的PTN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但是其未来的道路已经明晰,发展空间已经打开。相信随着更大规模网络建设的展开,随着产品和标准的进一步完善,PTN技术必将会更加先进和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