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N的智能化是今年业界讨论的热点,华为在2009年就发布了iODN解决方案,该方案便于运营商对海量光纤的部署、管理、维护。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运营商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宽带提速,而光进铜退是宽带提速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光与铜截然不同的物理特性,光进与铜退并不能简单替换。
最重要的一点变化在于,光纤是一种无源资源,这意味着,运营商无法直观地通过电路的打开与闭合,判断其是否在工作。同时,相比铜线简单的P2P结构,ODN多采用P2MP拓扑,网络中的接续节点多,网络资源连接管理复杂。这些对于动辄负责成千上万条光纤维护的网络运维部门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在光纤网络开通前,运营商平均花费25分钟用于连接关系查找、确认。
统计数据显示,通常运营商超过30%的光纤由于标识混乱、无法辨识造成资源沉淀无法使用,只能重新投资铺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除了资源沉淀外,运营商还面临着光纤网络业务开通和管理的难题,比如,运维部门接到订单,派出施工人员到远端进行施工,但到现场才发现光纤已经分配完了;对于局端是否需要扩容,运营商也只能采取定期巡查的模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几年前,我们在帮助海外运营商实施FTTH网络部署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一问题,于是2007年立项研发,2009年发布了iODN解决方案样机,并在去年正式商用,实现了对无源光网络的可视化管理。”华为接入网产品线副总裁李和顺表示。
所谓iODN,即intelligenceODN(智能ODN)。华为的基本思路是,为光纤分配电子标签,通过读取插入光纤的信息,实现对光纤的智能管理。
在9月底的宽带世界论坛上,iODN解决方案获得InfoVision“宽带网络和服务管理运营”类别奖项。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业界首个获得这一奖项的无源光纤网络解决方案。
据李和顺介绍,由众多运营商人士组成的评委团之所以做出如此评判,重要的原因在于iODN给运营商带来的价值。其在实际商用局中的小规模测试结果显示,能够降低20%总体建设成本,而由人员效率提升、快速故障定位带来的总体运维成本降幅则达到50%。
华为iODN由三个关键环节组成:电子标签、手持施工工具和ODN网络管理系统。电子标签类似于MAC地址,具有全球唯一性的识别码,存储了该段光纤的地址信息,通过管理电子标签,就能实现对整个ODN网络内各光纤链路的管理。手持施工工具PDA提供施工、维护的主要工作界面,可实现工单管理、操作指引、信息查询等功能。网管系统则可以收集并管理所有端口的光纤连接状态,并自动生成拓扑、自动进行光纤连接校验等。
对于运营商来说,实施简单、价格可接受是华为iODN受青睐的重要原因。此前,国内也提出了一些电子标签的替代标准,但成本问题一直困扰着应用。而一旦应用规模足够庞大,华为解决方案每光纤的成本可迅速降低。对于现网ODN的改造,也可根据不同运营商的网络提供定制化方案,确保资源的最大化重复利用。
在实施光进铜退过程中,如果说还有和建网投资同样让运营商觉得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维护操作人员知识技能的更新。而使用iODN后,在进行光接入业务开通时,网络管理人员只需将用户末端地址输入进去生成工单,该工单会自动下发到操作人员的智能手机上。在操作现场,读取工单后,操作人员可以直观看到操作指示,而操作错误还会发出提示信息。“原来需要熟练工程师开局的,现在随便一个维护人员就可以胜任。”李和顺说。
事实上,其他厂商也提出了类似的解决思路,而在李和顺看来,“厚积快发”是华为最大的优势。
一方面,要具备解决方案相关技术的积累。“同样的标签,实现的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有些基于电,有些基于全光。而从了解客户的思路到形成方案到最终可大规模实施,需要相当的经验与技术积累。”
另一方面,对于客户关注点的快速发现和响应则一直被华为人引以自豪。“华为是目前唯一正式发布iODN商用解决方案的厂家,进度上走在最前面。”今年年初,华为宣布,与中国电信在安徽宣城部署了全球首个iODN解决方案商用试验局。除了安徽宣城的试商用局外,华为还在西安、江苏等全国超过15个省开通了30多个商用项目,这也标志着华为iODN解决方案已成熟可规模商用。
去年,华为已正式向国际电联ITU-TSG15工作组提交了iODN技术标准提案,目前,该标准已经被ITU-T采纳,正在国际标准化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