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Jego应用夭折后,中移动另一款即时通信应用飞聊也于近日被曝出将被弃用。据悉,飞聊发展至今,近两年间用户不足300万。
飞聊是中移动于2011年9月28日推出的一款通过手机网络免费发送语音消息、图片和文字,可以单聊及群聊的手机通信软件。更重要地是,该应用承担着对抗微信的重任,被中移动高管也给予厚望。
有媒体发现,中移动官方向飞聊用户发送短信通知,称受业务变更的影响,自2013年7月10日起,飞聊将无法发送和接收“飞信”信息,如果要继续与飞信好友联络,请下载最新的飞信客户端。
中移动内部知情人士也向媒体透露称,由于飞聊发展不佳,此次的业务变更可以说是宣判飞聊“死刑”。7月10日之后,中移动将停止对飞聊产品的所有投入,包括产品下一代版本的开发以及所有宣传等。飞聊产品形态依然会存在,但官方日后不会再有任何更新维护。目前,飞聊的产品、运营团队都已相继解散,飞聊后续的更新维护将从本月10日后陆续停止。
飞聊作为移动互联网中的通讯类应用,依靠运营商中移动的大树,却仍未能取得对抗其他类kik应用的成功,原因何在?
首先,飞聊的研发即基于飞信的基础之上,二者在功能上十分接近。也有分析认为,飞聊产品功能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功能和社交粘性。在后续的版本中,飞聊与飞信甚至都可以跨网为其他用户发送免费短信。从这点来看,飞聊对抗微信、米聊等互联网产品时,并非没有发挥中移动作为运营商的优势。然而,晚于微信推出的飞聊,在宣传推广上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反而让腾讯等公司利用了互联网推广的优势,快速取得了用户的信赖得到了崛起。
其次,竞争对手强大。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分别推出翼聊、飞聊、沃友,对抗以微信为首的移动互联网聊天产品。目前来看,微信用户数破4亿,海外用户数也达到了7000。虽然运营商的产品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不过他们各自推出的产品中都带有很强的工具性,并且他们发展的法相也没有脱离这个概念。反观腾讯、小米等公司的产品,在语音通信服务之外的,是积极拓展的朋友圈;腾讯为其打通的各中服务也增添了产品的黏性;基于微信产品经营的是营销的理念,是一个不同于运营商产品的平台。
最后,对于中移动而言,一些企业基因的问题无法回避。飞信与飞聊两款产品由不同的团队打造,但都出自于神州泰岳公司。而中移动在该产品的运营流程中,只是作为监护的角色,而并未从战略上予更完整的考量。分析认为,作为国企的中移动,亦存在内耗现象,企业文化上也不如互联网公司在打造产品时的活跃性高。相比互联网企业,中移动无法跟上“短平快”的竞争节奏。
有传闻称,飞聊并非并中移动完全放弃,该产品将会代替Jego在海外市场与微信进行对抗。对飞聊而言,进军海外市场依然存在机会,不过与微信对抗的话,中移动还需极力宣传,大打广告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