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12月北欧电信巨头TeliaSonera在全球率先商用LTE以来已有两年半时间。其间,全球37个地区的72家运营商均推出了LTE服务。从3G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大发展的拐点往往出现在第三年。那么,LTE如今是否已经步入了急速上升通道?是否已经出现了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为此,《人民邮电》报联合威普咨询公司对全球主要LTE服务商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总结,找到了几点可供业界参考的发展经验。
技术定位:
对现有网络的补充
尽管TeliaSonera是全球首家LTE运营商,但是该公司目前的成绩却非常一般。根据威普咨询发布的数据,TeliaSonera的LTE用户数今年初仅排在全球第八位,被后来者Verizon、SK电讯等远远抛在后面。威普咨询中国区电信行业负责人侯成芬表示,这正是由LTE的技术定位所决定的。目前看来,既有移动网发展良好、网络制式和频谱资源较有优势的运营商均将LTE视为对现有网络的补充,比如TeliaSonera和美国的AT&T。反之则更倾向于在发展LTE方面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比如美国的Verizon和韩国的SK电讯等。
以Verizon为例,该公司2010年12月推出LTE业务,比最早的运营商晚了整整一年。但该公司现在以800万的用户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这与该公司激进的LTE发展策略有关。2007年美国AT&T独家销售iPhone后,在3G用户数方面迅速反超Verizon。为扳回一城,Verizon持续升级网络,采取了激进的LTE发展策略,近几年网络升级方面平均每年投资约57亿美元,用以完善网络覆盖和技术升级。
不过威普咨询亚太区总裁伍珮莹指出,尽管全球LTE网络已达70余个,但部署LTE的运营商实际上仅占全球800家移动运营商中的9%。这表明,LTE依然被运营商视为对现有网络的补充而非替代性网络。网络的使用情况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威普的研究发现,即使是最成功的运营商,其LTE网络的使用率也很低,这说明短期内LTE在缓解网络拥堵和分流数据中起到的作用依然十分有限。
伍珮莹称,为此,目前运营商部署LTE网络的策略是暂时锁定网络流量高的地区及用户,而非全覆盖。
用户规模:
呈现稳步发展势头
从用户数角度来看,Verizon和SK电讯是LTE用户数最多的两家运营商,截至今年3月,用户数分别达到800万和192万。这分别占它们总用户数的6.7%和7.2%,SK电讯LTE用户数本月初突破300万。在最近一年中,这两家公司的LTE用户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不过,相较之下,多数运营商的LTE用户增长仍呈现平稳发展的势头。
如果以3G的发展规律作为参考,考虑到很多国家运营3G网络的第一年渗透率仅为0.3%,且在第二年也仅涨至2.2%,相较之下LTE先行者的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而LTE网络在今后3~4年内能否像3G网络那样到达一个上升的拐点,仍有待观察。
资费模式:
甩掉不限量模式
目前看来,LTE对运营商的最大影响是帮助他们逐步甩掉了不限量资费套餐,大大缓解了网络压力。可以说,LTE的出现是运营商实现数据业务资费变革的一大契机。
目前,运营商最常用的手段是将LTE服务设置为现有移动服务的一项额外增值业务,即LTE合约提供高达50Mbps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同时价格设定为比最贵的3G合约还要高出40%。尽管这似乎很贵,但LTE网络的费用并没有超出用户的预期,并且性价比也显得不错。
一些运营商尤其是美国运营商,采用基于流量和内容定价的策略,对3G业务和4G业务(包括LTE)采取无差别对待,即通过免除额外费用以鼓励3G用户升级。在这些情况下,接入LTE的速度完全取决于用户是否拥有支持LTE制式的终端以及LTE网络是否覆盖所在区域。有趣的是,AT&T的4G套餐合约(HSPA+和LTE)比它的3G套餐合约便宜约17%。
从LTE套餐合约的角度看,SK电讯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多种移动业务套餐的LTE运营商。值得关注的是,SK电讯的LTE定价与其3G定价持平;然而,LTE合约全部都有数据流量使用限制,而3G初期则普遍存在不限流量套餐。
这充分说明,LTE让运营商有了绝好的机会变革其资费模式——从不限量数据业务资费变为基于流量计费的计价模式。这种变革将大幅提升其收入,或为其业务利润带来实质性改善。例如,LTE套餐合约均为流量限制型,而3G合约则部分为无流量限制。这意味着,多数运营商在跨进LTE市场前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到了对LTE业务进行运营并从中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法。
从资费模式来看,目前大多数运营商将LTE定位为两类:一是以合理溢价提供的移动数据业务扩展(但每GB价格更低),主要针对高端用户;二是对其业务进行变革的机遇,比如将用户从之前的不限流量套餐转移到利润空间更大的按流量计费模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