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下,如果在十年前,TD-SCDMA(以下简称TD)没有排除万难而跻身全球3G标准行列;如果在“十一五”期间,TD没有抓紧时间、加快步伐实现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商用……那么,今天的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将是一番怎样不同的景象?或许仍将延续历史而不得不向外国企业支付高额专利费,或许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技术入选4G候选标准将不得不经历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好在这一切皆是假设。TD在十年前的横空出世,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的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商用,改写了世界移动通信格局,让世界开始聆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十一五”期间,恰逢TD实现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的时间窗口:全球3G产业经过牌照巨额拍卖后的沉寂,进入了理性发展期,而TD的产业化也与此同步。值得注意的是,TD标准的提出,作为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的巨大突破以及在标准上的“零”突破,却仅仅是中国影响世界的一个开始,TD能否实现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商用,则是关系到TD标准能否最终改写世界移动通信版图的核心要素。换句话说,标准只有转化为商用的现实,其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否则仍然只是“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出发,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是TD面对飞速发展的全球移动通信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完成的重任。
TD之所以在十年前会排除万难而坚定不移地参选全球3G标准,正是因为其承载了中国改写世界移动通信产业格局的使命。与此同时,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也能因此而踏上发展的转折点,改变以往中国市场被外国公司瓜分的命运——“我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一个在技术上摆脱国外控制的机遇”,被誉为“TD之父”的李世鹤在1998年决定中国3G命运的香山会议上曾如是说。而以TD标准入选为起点,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正式迈上了改写世界格局之路。
如果没有产业化的支持,没有规模商用这铁一般的“证据”,TD标准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更不用说去改写世界移动通信产业格局了。正因为如此,TD在标准通过之后,旋即转向了产业化之路。但谁都未曾想到,TD产业化之路在21世纪的前五年,却在各国势力的打压下走得如此艰辛。然而,就在TD阵营的坚持下,转机不仅在“十一五”期间出现,TD也更是在此期间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不仅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中国移动在TD网络建设中创造出的“中国速度”也令世界佩服不已。2005年6月30日,TD产业化专项测试的最后一个测试任务如期完成,“TD完全具备大规模独立组网能力”。2009年年初,当中国3G牌照发放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TD全国性商用部署已经基本完成,基站数从2万激增至10万,所覆盖的城市也从10个激增至全国70%的地市;而到2010年年底,基站数更是进一步升至22万,用户数达到2000万。据悉,到2011年,TD网络将覆盖全国100%的城市。在TD网络规模建设和商用的同时,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整体实力也得到了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涌现出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企业。至此,标准带动产业发展的效果已经显现。
TD在“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商用,不仅使得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在全球移动通信版图上,尤其是全球的3G版图上,拥有了话语权,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有了TD打破“万事开头难”的僵局,有了TD产业化和规模商用的支持,中国在4G标准舞台上变得更加从容。2010年10月,中国提交的TD-LTE-Advanced候选方案在没有遭遇任何争议的情况下顺利进入全球4G标准草案。与此同时,TD的产业化发展,也从系统设备、芯片、终端、测试仪表、应用等移动通信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出发,先行一步地为TD-LTE完成各个环节的创新经验以及创新实力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使中国的TD-LTE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去赢得更佳的市场表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TD走过“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化发展与规模商用,TD-LTE已站在“十二五”这一崭新的起点上向我们招手。有了TD良好的开局,我们相信,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必将在崛起之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