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携号转网试点城市为海南和天津,并针对不同的城市制定了不同的试点计划:天津实行除157和188号段外的双向转网,海南则是中国移动2G用户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单向携号转网。
对于号码携带尤其是单向号码携带的实施效果,业界有两种声音:一是会对主导运营商造成较大的冲击,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另一种是目前国内三个运营商实力悬殊,政策对主导运营商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政策效果差异巨大
从海外情况看,号码携带效果差异很大,携号转网用户占移动用户的比例从1%~20%不等;携号转网费、办理时间、单向可携实施期,以及运营商营销策略等操作细节,都会对携号用户比例及市场格局产生不同影响;无论单向可携还是双向可携,实施初期均有利于弱势运营商,而长期来看,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后的1~3年是弱势运营商的时间窗口,之后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保持稳定或有所回升。
第一,携号转网费高低和办理时间严重影响用户选择。就国外来看,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后1~3年是用户携号转网的高峰;随后会下降并处于持续稳定状态,高峰期携号转网用户的比例大都不超过移动用户的20%。具体到每个国家,携号转网费高低和办理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对该项服务的使用。一般来说,使用费率与价格和办理时间成反比:如果过程简单,历时短且免收费用,那么会有比较多的用户转网;相反,无论是费用太高还是拖延时间过长都会导致用户放弃携号转网,最终,只有一些商业用户被迫转网时才会考虑使用。
第二,对竞争格局可能产生四种影响。一是实施初期的确使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下降,但3年的时间窗口过后,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如日本和韩国;二是在一些小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立陶宛等,该政策反而会促使主导运营商份额进一步增加;三是对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无影响,如加拿大;四是遏止了主导运营商份额进一步下滑的势头,如捷克和立陶宛,主导运营商份额本来呈下降趋势,政策实施后,份额稳定不再下降。
第三,引发价格战并导致高用户离网率。携号转网的实施将导致各运营商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手用户而不是新增用户,由此将引发一场空前的价格战。以我国香港市场为例,携号转网正式实施后,运营商CSL将资费水平下降了50%~70%,另一运营商SmarTone资费水平下降40%~50%。SmarTone在1999年的离网率高达9%。芬兰的情况就更加严重,携号转网实施后3个月,最大运营商TeliaSonera的离网率就由10.2%(年度离网率)提高到21.8%(3个月),第二大运营商Elisa的离网率则高达48%。
第四,行业整体收益下降。携号转网的引入对弱势运营商如同双刃剑,市场份额可期提升,但竞争加剧却使行业利润率下降。在携号转移期间,运营商或降低资费或通过手机补贴来吸引和挽留客户,运营成本的增加是必然的。以韩国市场为例,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中,韩国三大移动运营商的整体运营费用增加了58.6%,营运利润减少了28%,EBITDA率从41%下降到27.1%。
弱势运营商受益于单向携带
韩国于2004年开始实施携号转网,刚开始时是单向携带,根据移动运营商对市场支配能力的高低,分先后实施。
2004年1月,韩国政府对SKT实施单向可携,SKT用户可单向携号转网到KTF和LGT,而KTF和LGT的用户则不能携号转网到SKT。2004年7月,SKT和KTF之间双向可携,SKT和KTF的用户可单向携号转网到LGT,而LGT的用户则不能携号转网到SKT和KTF。2005年1月,三个运营商之间均可双向号码可携。
单向携带的实施对SKT冲击显著,新增用户份额自2003年的87.5%下降至2004年的15.7%,2004年底的累计用户份额从2003年底的54.3%下降到了51.3%。但双向可携后,SKT的新增用户份额又逐渐在2007年恢复到51%。
表1为携号转网实施后韩国三大运营商携号转网用户流出流入比的情况。毫无疑问,号码可携政策出台的初衷是扶持弱势运营商、抑制主导运营商。但是从该表可以看出,号码携带对运营商的影响取决于实施时间的长短,实施单向可携的1年内,SKT携号流出用户是流入用户的近4倍;而由于在2004年7月对KTF生效、2005年1月对LGT生效,因此2005年开始SKT的用户流失趋缓,规模网络聚集客户的效应显现。也由于对KTF和LGT实施号码携带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因此LGT成为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SKT整体流失的用户中10.2%的用户转网到KTF,89.8%的用户转网到LGT。
双向携带影响市场格局
2004年日本公布了《关于引进手机带号转网制度的最终规定》,规定了运营商必须支持携号转网,2006年10月号码携带政策正式启用。
从实施效果看,携号转网使主导运营商流失了大量用户。2006年10月底,转网携号政策实施仅一周,NTT docomo就减少了7.3万用户,软银减少2.4万户,KDDI转入10万户,净增8万户。而2006年10月24日到2007年1月31日期间,日本共约100万用户携号转网,其中,50%来自NTT docomo,而转入NTT docomo的用户仅占转网用户的20%;这些携号转网的用户有60万转到KDDI,40万转到软银。政策推出后的半年内,KDDI新增用户始终排名第一。
软银在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初期的表现不如KDDI,主要是由于转入用户过多导致系统瘫痪,从而不得不暂停受理用户入网。这也给非主导运营商一个警示:在政策实施前期,一定要从系统、网络、营销方案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从2007年5月起,软银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替代KDDI占据了新增用户第一的位置。2007年7月,NTT docomo用户纯增数为8.14万户,而竞争对手KDDI和软银分别增长了19.12万户、22.48万户。
日本的携号转网毫无疑问导致了主导运营商新增和总体市场份额的下降。携号转网前,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的市场占有率为56%,KDDI为28%,软银为16%;而截至2008年8月,NTT docomo的市场份额降为52%,新增用户份额则自2005年的48%降至2007年的25%。具体见图1。
从日本来看,在两个非主导运营商的轮番进攻下,主导运营商NTT docomo在携号转网后用户大量流失,用户净增长大幅度下降,这其中资费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KDDI在号码携带政策推行后即宣布,无论docomo出台什么资费政策,KDDI保证比它低200日元,而软银更是打出了“零元大作战”旗号,网内互打免费,短信免费,手机免费等。
除依靠价格来赢得用户外,KDDI和软银还在终端和差异化产品与服务方面做出努力,力求体现自身特色和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战略思想,结合携号转网政策的实施成为用户争夺战中的赢家。
国内运营商应对策略建议
从本质上讲,号码携带是政府对市场主导运营商的不对称管制政策,目的是扶持弱势运营商,以使得市场竞争格局保持一定的均衡。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已经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到2010年5月底,中国移动的用户数达到5.49亿,占70.7%的市场的份额;中国联通2G用户1.49亿,在整体移动市场的份额为20.1%;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则只有9.2%。因此,实施号码携带是必然的。
2010年10月份,号码携带的试点工作将正式展开;而相应的政策也将根据试点结果来制定。三家运营商的市场地位、运营实力相差较大,对于该政策实施所考虑的问题与采取的策略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中国移动:防守为主
根据国外案例,号码携带对市场格局的影响有四种结果,并不必然导致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的下降。即便是在主导运营商份额下降的案例中,主导运营商都会凭借自身的运营实力在长期的角力中保持其市场份额。
作为中国移动市场老大的中国移动,需要考虑的是尽量减少该政策对现有用户的影响,因此应该采取主导运营商普遍都会采取的“防守型策略”。
首先从政策面上,对政府管制部门施加影响,在非对称管制的前提下争取有利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尽量延缓试点及正式实施的时间;为用户和非主导运营商设置尽可能的转网障碍,如转网费用、转网流程、成功转网所需时间等,这些都会使部分用户怕麻烦而放弃携号转网。
其次从运营层面上,通过提高自身产品的吸引力来提升用户忠诚度。主导运营商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其运营实力不容小觑。中国移动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难以动摇,还拥有大部分高端用户。面对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后非主导运营商凌厉的竞争攻势,中国移动如果随之大幅降价,则会严重影响既得收益与业绩,因此,应该从产品种类、服务质量、品牌形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其业务的吸引力,保持其高端用户,而不是单纯为了竞争而大打价格战。
电信与联通:积极进攻
尽管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相差较远,但都是移动市场的非主导运营商,两者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还不到中国移动的1/2,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的措施大致类似,都需要借助携号转网政策来吸引用户,扩大用户规模,因此均应该采取积极的“进攻型策略”。
政策面上,与中国移动的策略相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应积极推动携号转网的尽快尽早实施。同时,尽量降低或排除来自主导运营商的各种障碍,如降低或免除转网携号费用、简化转网流程,缩短成功转网所需时间等,简单、快速的携号转网措施会促使更多的用户携号转网。
在运营层面上,将资费与产品相结合,提高综合吸引力。从国外经验来看,价格是非主导运营商在用户争夺战中的竞争利器。但运营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价格战不是万能药,而是双刃剑:一方面,价格的大幅降低可能导致吸引到的只是无利可图的低端用户;另一方面,如果运营商产品本身无竞争力可言,那么最终用户也会携号转网到产品竞争力强的运营商;最后,价格战会导致整个行业的收益率降低,这已经在国外得到验证。
Link:应对号码携带的攻守策略
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后,不同地位的运营商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主导地位运营商通常采取防守型策略,而挑战地位运营商通常采取进攻型策略。
● 在宣传策略上,非主导运营商有必要加强营销宣传的力度,可借助多种媒体和渠道来使用户清楚携号转网的相关政策及转网流程;主导运营商则应采取“安静策略”,尽量闭口不提,以降低公众的知晓率,尽可能减少携号转网的用户数量。
● 在操作细节上,非主导运营商应推动简化流程,包括降低携号转网费用、减少所需时间等,方便用户转网;主导运营商则可通过延长转网时间、提高转网费率等来降低政策的吸引力,迫使用户放弃转网。
● 为了争取用户,非主导运营商可提高转网方案的吸引力,包括为用户提供备用手机、补偿用户携号费用、提供终端补贴和礼品、降低资费等,这里可借鉴丹麦运营商Elmore的经验,2001年丹麦实行携号转网后,非主导运营商Elmore推出了很低的资费,同时免收月租费,从而在2003年的前半年获得43%的携号转网用户。主导运营商则需采取挽留策略,在用户提出携号转网申请的第一时间询问原因及对手给出的优惠,提供竞争优惠方案,推出用户忠诚度计划及用户离网壁垒计划。
● 在产品与资费策略上,非主导运营商可把携号转网作为标准资费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为携号转网的用户提供换机及较高的优惠费率;主导运营商实力雄厚,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可主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资费,最大化客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