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0/8/25 11:24

国内外3G服务差距对比:国内网络覆盖不足

CBSi中国·ZOL  刘宇航

什么是3G

3G通信是现在热门词汇,无论是电视上还是在与朋友的交谈中似乎都很难离开这个话题,那么您知道到底什么是3G通信吗?3G相对于之前的2G网络差别又在那里吗?

所谓3G,其实它的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而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在线视频等宽带宽的网络服务。

3G在中国

3G这一术语相信对于现在的读者朋友们已经不在陌生,自从2009年的1月国家正式的对三大运营商发放了三张3G拍照之后,我们就已经踏上了漫漫的3G征程。而我们的三大运营商也都做好了迎接3G网络的准备,早在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移动就已经启动了TD-SCDMA网络的试商用,同时在09年的4月中国电信也展开了自己的CDMA2000网络的试商用,而在09年的5月17日随着中国联通WCDMA网络试商用的开始,中国的三大3G网络全部准备就绪,中国由此正式的进入到了属于自己的3G时代。

然而大家并不清楚的是实际上在中国正全力的准备3G网络的时候国外的3G网络早已成熟。而在18个月后的今天,就当我们还正努力完善自己的网络的时候,国外的部分通信发达的地区甚至已经开始着手4G网络的建设了。差距是明显的,但是有差距并不可怕,毕竟别人十年的准备我们很难用这短短的18个月就追上,但是从与他们的对比中发现我们自己的不足确实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3G在海外

当然说到3G网络之间的差距,我想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3G网络在国外的发展,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这些通信发达的国际阿和地区显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日本

日本是3G网络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年12月他们就以招标方式颁发了3G牌照。2001年10月,日本的NTT DoCoMo在世界第一个开通了WCDMA服务。3年后日本的3G网络正逐渐走出发展初期的低谷,3G手机的用户数量突破1亿,占移动通信总体用户数量的80%。目前3G网络在日本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日本政府已经计划在未来停止对于传统2G网络的服务。

欧洲

欧洲的3G网络起源于2003年3月,和记黄埔(H3G)第一个在欧洲推出了3G商用服务。已投入使用的商用网络有3G英国、3G意大刊、3G奥地利、3G瑞典等。随后T-Mobile公司于2004年2月在英国开通了3G网络。截止到2008年6月欧洲的3G用户数量也突破了1亿大关。

韩国

2000年10月,SK Telecom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CDMA2000 1X网络。2001年4月,LG电信也推出了CDMA2000 1X服务。现在韩国已经开通CDMA2000 1X EV-DO服务。经过合并,韩国形成了以3个全国范围的移动运营商为主的格局。

目前,从总体上来说亚洲成为3G发展最快的地区,欧洲紧随其次,美国的发展则相对缓慢。

差距在于网络、终端和资费

实际上通过前面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发现了国内外3G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时间方面。但是网络这种东西怕的就是在时间发展上的差距,因为时间对于网络的优化、终端合约制度的建立与磨合以及资费上的制定都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的内容没有长时间的磨合很难达到一种天衣无缝的地步,因此我们看见国外的3G网络能够完美的覆盖电梯、楼道、地下室、停车场等3G的死角,而国内的网络在这方面却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当然这只是网络覆盖不足方面的最为明显的一点罢了。

既然说到了终端,实际上国内的运营商也在不断的学习国外的运营商在终端销售方面的政策,合约购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但是目前国内的合约购机和国外的还是拥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首付款以及终端的更新上面还存在明显的距离。0元购机在国外十分的普遍,但是国内的0元购机实际上还是需要我们的用户去预存大量的话费,这并不是合约购机的初衷,当然罪魁祸首不全在运营商,不太健全的信用制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资费。细数一下从3G网络试商用之初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运营商一共推出了多少套餐,又有多少套餐是在不断的修改之后才最终确定的。联通的学生套餐、移动取消单独的TD套餐以及电信在3G流量计费方面的变更都表明了时间磨合在3G网络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时间这个因素不应该在3G的发展中被忽略,十年时间的差距我们也不应该要求在短短的18个月的时间内就追赶上,合理的使用我们的3G、共同的维护它才是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