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许久的固话市场因为眼下的资费破冰颇现拐点。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共同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固定本地电话等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固定本地电话等业务资费从实行政府定价改为实行上限管理,固话业务至此掀开自由定价的一页。市场放开了,最先获益的当然是消费者。《通知》同时要求运营商至少提供一款不高于现行标准资费的新方案,中国电信对此很快反馈称,正在着手制定的新资费计划将低于现行标准。
固话市场需求如能由此被拉动,电信业的有效竞争和均衡格局也有望形成,尤其是目前在移动市场尚处弱势的中电信和中联通更可能因为这一新盘活的市场,再拾全业务竞争新筹码。但语音业务低值化的趋势毕竟不可逆转,如果运营商因此过分依靠单一语音优势,以恶性价格战取代了市场长远发展所需的融合数据业务创新,那将是政策和用户都最不愿看到的。
固话资费上限管理,电信联通将有更大固移融合优势
从一成不变的“保底费”到眼下的自由定价,固话业务的资费改革至少能向用户提供更低廉、更尊重个人选择这两大好处。从《通知》提出的具体方式来看,电信企业在至少向用户提供一款与现行标准资费结构、计费单位相同,且不高于现行标准资费的方案基础上,可根据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制定自由的资费方案,自主确定资费结构、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供用户选择。
降价首先成为大势所趋。消费者在充分享受相关业务资费下调的好处同时,还能在更灵活多样化的资费套餐中自主选择。例如,常打固话的用户可选择有月租费、通话费低的套餐;少打固话的用户可选择无月租费、通话费稍高的套餐。
这在为运营商拉动固话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能促其更灵活地创新用户服务模式,推出更适销对路的资费套餐,从而大大提高全业务融合的打包捆绑优势。业内专家认为,在固话领域拥有大壁江山的中电信和中联通更能发挥全业务优势,将拥有更大的固移融合空间。固话与手机捆绑、固话与宽带捆绑以及固话与手机、宽带都捆绑等融合模式将加速成为市场主流。
固话成融合重要基础,电信联通增大与移动竞争筹码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电信和中联通由此收获的利好绝不止这些,固话定价的破冰之举利好的也绝不仅是运营商个体。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在用户数方面,今年10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减少237.4万户。1-10月,固定电话用户累计减少1898.2万户;在业务收入方面,1-10月份,固定本地电话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13.1%,在电信主营业务总收入中的比重同比下降3.15个百分点。
固话市场的连续亏损是不争的事实。此次改革带来的新拐点则有望再让用户和社会相信,固话不是没落的,中电信和中联通摆脱资费改革受限短板和弱势运营商地位,市场告别一家独大的失衡格局和不充分竞争态势亦是有希望的。
固话语音优势不可夸大,勿叫恶性价格战取代融合创新
固话资费改革发掘的电信联通新优势尽管不小,但切忌过分依赖语音优势。毕竟,“移动超过固定”和“数据超过语音”是无可取代的市场走势。如果因此丢掉了电信业长远发展所需的融合业务创新开发,资费新政真可谓得不偿失。
首先,语音业务低值化趋势不可逆转,数据业务才是全业务竞争的当下和未来重头。运营商如果看不到这点,就容易将政策面的利好初衷演变为愈演愈烈的恶性价格战,最终导致整个电信行业的倒退。
其次,在眼下渐入佳境的3G时代,各项个性化、多功能的综合应用不断推陈出新,运营商仅仅依靠固定电话的资费优势拉拢用户也显然不够。丢掉融合创新的干劲和实力,没有优质、贴心的服务保障,再廉价的资费方案也终将被消费者抛弃,无法赢得市场。
因此,对固话领域来说,如何提升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是其长远生存的“利器”;对中电信和中联通而言,如何加大自身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上的融合创新,是其增大自身竞争力的最大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