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日前在成都举办,展演解锁了“智慧康养”多元新体验。此次活动将175款智慧康养机器人产品植入到生活居家、娱乐健身、诊疗交友等实景中。
但是,目前,保姆机器人广泛应用仍面临技术实现、成本控制以及与老年人实际需求精准匹配等多重瓶颈……
保姆机器人改善“养老”质量
智慧康养作为保姆机器人的核心场景,其价值已从基础生活辅助向全维度关怀跃迁:在生活层面,搭载柔性机械臂的机器人可完成精准送药(误差小于1毫米)、辅助翻身(承重90公斤)等精细化操作;在健康管理领域,集成毫米波雷达与生物传感器的机器人能实时监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跌倒检测响应时间缩短至10秒内;在精神陪伴维度,基于自然语言模型的机器人如青岛“康康”能识别老人情绪波动,主动发起定制化对话,使使用者孤独感降低42%。
从减轻家务负担到构建“生理-心理-安全”三位一体的守护网络,保姆机器人正重新定义高质量养老的内涵。
产业面临技术与价格双重考验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保姆机器人仍面临技术适应性与价格普惠性的双重挑战。
技术层面,需突破“感知-决策-执行”全链条瓶颈。例如,家庭环境动态复杂,要求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融合能力,但当前系统在突发状况(如打翻水杯)的决策延迟仍达2.3秒,远高于人类反应水平;社交智能方面,机器人虽能执行指令,但对老人隐含需求(如隐瞒不适)的“察言观色”能力不足,情感交互冷感制约用户信任。价格方面,中高端机型售价多在2万-5万元,高端康复机器人甚至超10万元,而普通家庭更倾向选择年成本约1万-2万元的人力护工。核心零部件如高灵活度机械手、AI芯片依赖进口,进一步推高成本,导致产品与普通消费者距离显著。
加速迭代升级,降低用户购买成本
为破解技术成本困局,我国正通过标准建设与生态协同加速产业迭代。2025年2月,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实施。明确健康状况监测、紧急响应、无障碍交互等关键技术指标,为研发提供基准。
商业化路径上,通过垂类场景单点突破实现降本增效,例如深圳智平方的“爱宝”机器人通过魔术表演提供情绪价值,千寻智能“墨子”机器人专注衣物收纳,以功能差异化打开市场。
预计5年内,基础功能机型价格将从当前15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仅为住家保姆5年总成本的七分之一。通过技术标准化与规模化应用的双重驱动,保姆机器人正从“高端小众”迈向“普惠大众”,助力全球应对老龄化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