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中国移动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实现业界首个基于5G-A网络的人形机器人火炬传递,这标志着5G-A技术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合发展迎来新突破,为网联机器人的规模应用打造示范标杆。

本次活动中亮相的机器人火炬手,凭借稳定的5G-A连接保障以及全新的运动控制算法,首次打破对手持遥控器现场控制的依赖,在无技术人员陪跑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完成火炬传递全流程任务,实现步伐稳健、动作自然的拟人奔跑。5G-A低时延高可靠网络作为机器人自主火炬传递的通信底座,确保机器人在火炬接力过程中动作的精准性及连贯性,一是网络连接增强,机器人需要在户外环境进行实时数据传输,中国移动通过2.6GHz+4.9GHz双频组网,实现5G-A全域连续覆盖及网络容量提升,令机器人不再受限于固定空间环境的束缚;二是智能业务保障,机器人需要同时进行高清视频、关节姿态与控制指令等多类型关键数据的实时传输,中国移动创新提出5G-A“通感算智”融合基站硬件架构,基站设备支持通信、感知、计算、智能融合能力,为智能业务保障提供可靠硬件基座。面向具身智能机器人多模态数据的分类分级保障需求,创新提出智能业务特征感知、资源智能调度、业务精细化保障等5G-A新能力,根据实时变化的业务需求动态适配资源,为机器人多模态数据的精准传输和云端决策的瞬时下发构建智能数据传输通道;三是确定性时延保障,机器人流畅精准的动作依赖于指令和数据的稳定传输,对网络时延确定性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移动创新应用数据本地分流、自适应编码调制、关键包重保等5G-A新技术,提升可靠性、降低时延及抖动,实现端到端网络时延从传统的“尽力而为”到“言出必行”,让机器人能够“超稳定、超流畅”地完成火炬传递任务。
5G-A网联能力助力机器人支持“云端大脑”与“轻量机身”,通过无线数据传输与云端算力卸载,实现更强的续航与可靠性、更低的本体复杂度与综合成本、更广的场景适配能力,为机器人深入各行各业、重塑生产与生活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5G-A具身智能机器人火炬传递,是首次在国家级赛事中实现机器人与真人的实时交互与协同作业。火炬传递任务的圆满完成,生动展现了移动通信与具身智能两大产业深度融合所迸发的创新活力,为构建开放协同、融合创新的5G-A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代表着“5G-A×AI”的融合范式正逐步形成清晰可行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实践路径,为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持续注入新动能。
作为全球网络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充分发挥自身在网络、算力、AI等方面的核心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5G网络,5G基站规模超265万,建成超330个城市最大规模5G-A网络;积极推进智算中心建设,建成技术领先的万卡集群;持续锻造“九天”多模态大模型,健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能力。未来,中国移动将携手产业合作伙伴,持续深化5G-A与具身智能融合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合作创新,为机器人在更广领域、更多场景的规模应用提供坚实的信息基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