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百镜大战”愈演愈烈,包括互联网大厂、智能硬件厂商乃至传统眼镜企业都竞相入局AI眼镜领域。6月26日,小米推出首款AI眼镜;6月20日,Meta携手欧克利推出主打适用于运动人群的新款智能眼镜;5月27日,雷鸟创新发布AI+AR眼镜雷鸟X3 Pro;5月21日,谷歌宣布和XREAL共同开发新一代AR眼镜Project Aura……竞争逐渐白热化。
人工智能引领“百镜大战”热潮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各行各业。在这场技术变革浪潮中,AI眼镜作为重要的落地载体,正驱动着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迭代升级,并引发了一场由科技巨头、初创企业和运营商共同参与的“百镜大战”。
从技术逻辑看,AI大模型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深度融合,彻底重构了智能眼镜的交互方式。早期代表性产品如Google Glass,受限于算力与模型能力,仅能实现基础信息投射,存在功能单一、交互笨拙等明显短板,最终未能打开市场。而如今,随着GPT-4o、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实现端侧部署,AI眼镜的交互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让AI眼镜从“工具属性”迈向“智能助手属性”,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核心入口。
AI眼镜缺乏“杀手级”应用
当前市场上的许多AI眼镜应用,更像是智能手机功能的简单迁移或补充,尚未出现能充分体现其独特价值(如解放双手、实时信息叠加现实、环境感知增强等)、并激发用户高频刚需的核心应用场景。这种应用生态的薄弱,直接制约了用户粘性和设备的普及速度。
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白润轩表示,目前来看,AI眼镜仍然面临不少问题。“首先是技术上的障碍,例如显示效果、电池寿命和散热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其次是成本问题,高端AI眼镜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限制了其普及程度。再者,内容生态还不够丰富,这意味着开发者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来创建适合这类设备的应用和服务。”
推动跨界生态合作与行业场景深耕
面对挑战,产业界正积极寻求破局之道。电信运营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智能眼镜产业链中扮演着既是底层技术的赋能者,也是产业生态的组织者的角色。
其一是技术赋能与网络支撑。运营商利用其强大的5G/5G-A网络资源,为AI眼镜提供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通信保障。例如,中国电信与雷鸟创新深度合作,推出了集成5G模组的AR眼镜。这种结合不仅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更使得远程高清协作、虚拟会议、实时工业巡检等对网络要求严苛的应用场景得以流畅运行。
其二是生态整合与场景落地。运营商不仅推动产品创新,更利用其广泛的行业客户资源和云服务能力,加速AI眼镜在具体行业中的价值落地。中国移动与影目科技的合作便是典型案例,双方共同推动INMO GO2翻译眼镜在商务洽谈、跨境旅游、国际医疗问诊等场景的实际应用,解决了语言沟通的即时性痛点。通过整合内容、服务和应用开发者,运营商正在着力打造差异化的智能眼镜应用生态。
其三是行业深耕与价值挖掘。运营商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产业领域。在工业场景,利用AI眼镜进行远程专家指导、设备巡检、流程指引,能显著提升效率和安全性;在教育领域,AR眼镜为实验教学、历史场景还原等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在医疗领域,远程会诊、手术辅助、医学培训等应用也在积极探索中。这些行业实践正逐步验证AI眼镜作为生产力工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