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平台
`
2013/12/3 07:28
美好的“牛虻”:互联网金融推动传统金融加速业务创新
0
0

C114讯 12月3日消息(左冬冬)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推动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四大特性,推动着互联网企业高速成长,以“野蛮者”的姿态闯入各行各业,其中就包括金融业。借助“大数据”的威力,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业的一条“鲶鱼”——搅局行业,促进久久没有变化的传统金融业加速业务创新。

互联网发展+市场空白

近期在一个金融论坛上,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表示,未来金融行业将朝两大方向发展,一类是面对面的量身订作的专业化服务,例如零售中的私人银行及对公的投行等依赖商业银行的服务,称为“贵族金融”;另一类则是大众化标准化服务,可被称为“屌丝金融”。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后者的影响将更大。

互联网金融强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其载体——互联网本身。支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孙杰对“互联网”如此解释:互,指互动,是一价值体系,代表了人的本性;联,指代协作、开放;网,即生态网平等,去中心化。互联网则代表着:互动、平等与开放。随着智能机超过PC成为第一上网终端,互联网将更加深入大众群体。

现有的金融市场存在很多盲点。以贷款为例,相比银行的房贷、车贷、以及信用卡、银行信用贷等业务丰富的高信用高额度借款,中低层信用贷款市场产品空白。民间小额借贷规模超过4万亿,市场大却分散,充斥低效率不规范产品;而传统机构的成本结构和作用审核机制无法下沉覆盖小微贷款。传统金融小额贷款业务的缺失给互联网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P2P网络借贷开始兴起。

电子商务让乡下用户选择与大城市白领同样的商品;P2P的贷款对象则多为中小民营、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等诸多“屌丝”。互联网金融就是大众化标准服务的“屌丝金融”,“得屌丝者得天下”,面对大众服务“积少成多”,互联网金融正对传统金融形成冲击。

“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通过整合银行卡等支付工具,为买卖双方进行交易资金的清算、垫付式“流水贷”等创新业务,逐步对银行的支付、现金管理、银行卡收单等业务形成挑战;而电商拥有交易平台、交易数据、移动支付功能之后,进一步整合或替代银行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功能,变为发放贷款的“银行”。互联网金融正不断冲击银行地位。

然而对于互联网金融,央行行长周小川持乐观、支持的态度。他表示,互联网银行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已成气候,央行已向基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正式颁发执照,鼓励金融创新,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规范和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然而作为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发点是整体统筹,而商业银行领袖的表态则各有差异。虽对互联网厂家态度各有差异,商业银行都赞同自我改变。互联网推动金融进入互联网经济新时代,未来到底走向“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银行行长们强调,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银行完全可自己创造一种新型的金融互联网!

实际上银行也开始在金融互联网上的探索:

建设银行于2012年6月,自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上线;

工商银行于2013年8月,准备构建网上购物、投资理财、网络融资、消费信贷于一体,“支付+融资”的综合电子商务平台;

中国银行于2013年8月,筹备“中银易商”;

招商银行则于2013年7月推出首家“微信银行”,“e+稳健融资项目”,业界称试水“P2P”业务;

光大银行于2013年8月,首家网上虚拟营业厅,在新浪、淘宝等网站部署网上营业厅入口。

做好大数据分享

中国银联互联网市场发展部副总经理肖涵表示,基于大数据的全新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核心要素是数据及数据挖掘技术,而数据真实性至关重要。目前业界已出现包括变造交易、虚假交易、不准确的交易信息、数据统计失真在内的不良现象。尽管传统金融视互联网的进入为挑战,线上经营确是互联网的强项。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厂家的线上交易数据成为传统金融所希望得到的信息。

互联网在线经营,可以有效采集用户信息,但缺少信用度;而银行是线下经营,有信用度,但是对用户的信息采集不详细,甚至有误。如此,银行可以跟互联网合作,做好数据共享。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将雅典比作一匹纯种的骏马,这匹马因为高大而变得臃肿,需要一只牛虻时时叮咬才能使它重振精神;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发展的关键是让经济充满活力,面对多年没有变化的传统金融,互联网就如一只牛虻,通过对传统金融这头笨重老牛不断叮咬,使其时刻保持活力、并做好金融创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