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无论是固定业务还是移动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业务节点覆盖越来越广,每个本地网的业务节点数量也基本从几百个发展到几千个;同时每个业务节点的传输带宽需求也有十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对于城域传送网的建设,需要针对新时期的业务需求特点赋予新思想、新思路。
2 网络的分层及汇聚节点的建设
2.1 网络的分层
2005年修订的《SDH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建议将城域传送网(本地SDH传输网)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3层结构来建设,个别网络根据需要在接入层下面再分出一层(引入层)。主要服务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城域传送网核心层一般指局间中继传输网络部分,汇聚层、接入层主要服务于无线接入侧的基站传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这种三层结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发展路径大致相同。最初,一般每个本地网只拥有少量的局(所),在现有局(所)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才考虑另外选址建房、购房或租房;一期工程的设备往往仅安装在1~2个局房内,每期工程的交换局/BSC覆盖范围都要调整,导致基站电路转接量逐年增加。转接电路比较少的时候,核心层传输系统主要用于局间中继的传输,核心节点之间转接电路增多以后,大部分大中城市开始把转接电路单独分离开来,建设专门的传输环(网络)用于转接电路的传输,逐步形成了汇聚(核心)转接层。
传统概念是市—县之间的传输网络为汇聚层,县—基站之间的传输网络为接入层,在网络建设初期,县内基本只有一层网络,县内业务节点只有几十个。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县内业务节点基本上都是超过100个,多的达200~300个,如果在县内还按一层网络建设,网络组织将十分困难,光缆的利用率、网络的安全性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县内有必要分裂成2层网络:县—乡(镇)之间建成边缘汇聚层传输网络,接入层传输网络负担乡(镇)—基站的电路传输。
综上所述,依据现阶段的发展需要,服务于移动通信的城域传送网除了核心层以外,无线接入侧的传输网络在城区宜分为3层来建设,即汇聚(核心)转接层、汇聚层、接入层;在郊县区宜分为4层来建设,即汇聚(核心)转接层、汇聚层、边缘汇聚层、接入层。省会以上特大城市城域传送网最多划分为6层,对应各层的SDH环路可分别称之为核心环(MR)、汇聚转接环(TR)、汇聚环(CR)、边缘汇聚环(BR)、接入环(AR)、引入环(IR)。城区一般没有必要设置边缘汇聚层,中小城市一般也没有必要设置汇聚(核心)转接层。
2.2 汇聚节点的建设
管道、光缆线路、系统设备是传统概念上城域传送网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都忽视了汇聚节点局站资源的问题,使得很多地区城域传送网建设在此问题上走了弯路。
城域传送网建设初期,汇聚节点大部分设置在条件较好的基站内。现在看来,汇聚节点和基站合设存在很多问题。
a) 随着设备的增多,机房面积限制越来越大。
b) 基站机房大部分在楼上,进出光缆施工非常困难。
c) 电源得不到保障,一般民用建筑荷重达不到要求,改造困难,电源扩容比较难以实施。
d) 民众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很多建在小区内的基站无法扩容,基站迁址的情况越来越多,如涉及汇聚节点搬迁,牵扯面更大。
汇聚节点单独选址,除上述问题不受限制外,由于纯粹的传输机房,无污染,对民众生活无干扰,民众干扰较少,站址也比较稳定。
汇聚节点机房应提前规划,集中到位,优先考虑拥有产权,以保证传输网网络结构的稳定性。汇聚节点机房的选择除了考虑传输本身的一些需求和条件外,还要充分考虑固定业务、营业网点的需要,充分发挥全业务运营的优势。
确定汇聚节点位置需要首先进行汇聚区划分,每个汇聚区宜设置2个以上的汇聚节点。城区主要依据基站的分布结合道路、河流、山脉等自然条件划分汇聚区;郊县主要依据基站密度结合行政区划、小城镇规划等因素划分汇聚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每个乡镇可能分为多个汇聚区,较发达地区可以每个乡镇划分为一个汇聚区,一般地区可以几个乡镇划分为一个汇聚区,欠发达地区可以仍然维持一个县一个汇聚区。县以下汇聚节点宜选择租用政府、学校等公共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有条件的地方应购置产权,或购地建房,充分保障汇聚节点的稳定性。
3 汇聚节点电路的转接
业务节点数量的膨胀导致城域传送网分层结构越来越复杂,一条业务电路无可奈何地需要经过多达3~4次的转接。而在三家运营商全面竞争的今天,保障网络的服务质量和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尤其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在组网过程中首先应该掘弃的是那种多级的单点连接(见图3)。
与之相反,环间通过双节点相连的方式(见图4)已逐步得到业界的认同,大部分网络也正朝着这个方向改造。但物理上的双节点并不代表电路组织上的双路由,现有网络上存在多种电路组织和调度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及其优缺点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