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管道相关技术中,策略计费控制(PCC)是曝光率最高的。更有专家认为,动态PCC构架就是智能管道的核心。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实践验证,全球已经有几十家运营商成功部署了PCC。PCC已经成为运营商向智能转型的突破口。
国内进入PCC部署启动期
在我国,PCC刚刚起步。进入2012年,三大运营商都将部署PCC提上日程。
中国移动于2010开始在四川、上海等省市展开了PCC试点。并于2012年1月进行了PCC集采,华为、中兴、爱立信、诺西等厂商成功中标。随后,中国移动便启动了PCC全国部署。“目前,每个省都向集团上报了需求,在很多省份,地方移动设计院已经与厂商配合展开部署工程。”中国移动内部人士表示,“部署工程包括核心网和无线侧的软件和硬件升级。”
中国电信也早在2010年就开始对PCC展开试点,试点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开启端到端QoS机制和流量统计功能,验证重点用户速率优先保证效果。第二阶段在实现用户流量的实时统计功能基础上,对试点用户进行分级管理,验证用户速率或特定业务流量的管控能力。第三阶段为针对用户、业务、时间和位置等维度,区分不同QoS设定和动态调整,进行精确化的带宽管理,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彩色管道运营。目前,试点已经进行到第三阶段。
而中国联通在2009年展开PCC试点,并于2010年对PCC进行试商用,按照计划,2011至2012年根据业务需求在全网推广该技术。
不难看出,在打造智能管道的战略影响下,我国运营商对PCC充满热情。“国内运营商在部署PCC的时候会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PCC在国外能成功,在中国也没问题。”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考虑到PCC在国外能够取得成功,国内运营商对PCC很有信心。
爱立信市场与战略部高级总监常刚表示:“从全球范围看,部署PCC是基本不变的大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了不沦为哑管道,运营商的这部分投资是必须要付出的。”
PCC的双重目标
在运营商利润吃紧,投资日益减少的今天,PCC为什么能够获得全球运营商的青睐?部署PCC究竟能给运营商带来什么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业务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大,目前运营商面临很多新的课题,包括:如何保障VIP客户的用户体验;如何合理控制飞信等及时消息业务;如何对包月不限带宽用户进行有效控制,既不明显影响其用户体验,又使其在特定时段对其它用户的使用体验影响减小;P2P等低价值业务如何管控等等。
而PCC恰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3GPP在R7版本中就提出了PCC机制,通过该构架可以使网络检测出不同的业务流,并针对业务流实现QoS机制,计费统计等需求。在3GPP R8、R9、R10中又对PCC标准进行了完善。未来,通过PCC架构,运营商能够对网络资源进行监控、合理分配,并有效控制网络的服务能力。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表示,PCC构架有助于运营商的管道变得“可视”、“可管”、“可控”。
而“可视”、“可管”、“可控”只是智能管道的初级目标,“让流量带来收入”才是智能管道的价值所在。通过部署PCC能够为用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策略和资费,吸引更多用户,从而增加收入。例如提供不同流量、时长、QoS、优先级和资费的包月套餐包;提供Day Pass套餐按天收取费用,吸引一些偶尔使用宽带的用户;当用户在其住宅附近使用移动宽带时,给该用户和固定宽带类似的带宽和资费,这能够帮助移动宽带运营商进入固定宽带市场。
部署策略各有千秋
作为运营商打造智能管道的核心,PCC将成为运营商长期战略的一部分。在我国,PCC还处在部署初期,不同运营商的出发点各异。即使在一个运营商内部,不同省公司、市公司的部署目的也不尽相同。
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的网络压力普遍比较大,用户众多,而TD网络还不够成熟,网络承载数据流量的能力较差。因此,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实现网络中的流量管控是部署PCC的首要任务。尤其对于大量吞噬网络带宽的P2P和长时间占用无线资源的QQ等业务,PCC将成为中国移动管控数据流的利器。
而对于中国联通来说,WCDMA网络相对成熟,网络承载能力较强。随着iPhone 4等智能手机的普及,保障高价值用户的用户体验是当务之急。通过部署PCC,能够保障中国联通VIP客户的用户体验,提供差异化服务,例如优先保障流媒体等高价值业务。
同时,由于地域不同,运营商内部每个省公司、市公司所面临的情况也不同,部署PCC的策略也不同。“对于那些比较发达的地区,数据流量压力比较大,因此部署PCC的需求比较迫切。而对于那些欠发达地区,数据业务还处在增量的阶段。目前部署主要是为未来做准备。”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
尽管现阶段各运营商部署PCC的出发点各异,但长远来看,PCC将在运营商打造智能管道的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相比在原有的网络中升级,运营商在新建网络时部署PCC相对容易,因此,大部分运营商都会在部署LTE时直接采用PCC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