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4月23日消息 (赵婷婷)近日,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
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邬江兴在接受C114采访时表示,“安全可信是建立数字社会的基础,在网络空间中,不仅有病毒植入、信用卡盗刷、贩卖用户隐私这样的‘小偷’,还有勒索病毒这样的‘江洋大盗’。”
邬江兴指出,作为未来“万物智联”世界的坚实“底座”,6G必须要在传统信息安全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隐私保护基础之上,更加重视6G网络的弹性、可信等广义功能安全。
对于全球6G安全可信发展,邬江兴院士提出8点倡议:安全可信是6G的基石底座,内生安全能力是6G本质要求,内生安全架构可支持开放负责任的供应链,6G安全应具备内生的网络韧性/弹性,6G安全应具备无线内生安全能力,6G安全应具备抗量子攻击能力,6G安全应具备迭代自演进能力。
6G必须适应内生安全新范式转变
从2G到6G,网络所承载的业务类型在不断变化,6G会更加强调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
以2G为例,网络具备了移动化和数字化的特征,主要解决的是话音以及短数据业务;3G时代,移动多媒体业务开始兴起,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形态展露雏形;4G时代,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4G开始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5G时代,开始进入生产领域,信息通信技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安全性变得更为重要。
多样化的6G网络业务需要多元化的6G网络技术体制生态来支撑。从安全角度来看,6G安全表现为共性安全问题、个性安全问题和广义功能安全问题,其根源是网络空间的“漏洞”“后门”等问题向物理空间、认知空间外溢,不但会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会影响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社会安全稳定。
当前,电信基础设施故障频繁/不可信,云网“黑天鹅”事件频发,凸显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问题交织叠加。6G不仅继承云化服务未解决的内生安全矛盾,同时还叠加人工智能、通感融合、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新质安全挑战,并且开放供应链问题严重威胁6G安全。
邬江兴指出,6G要实现规模商用,必须突破广义功能安全壁垒,只有实现了安全可信,才能推进6G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技术上不能有效抑制基于“漏洞”“后门”等的网络攻击,网络安全问题就会成为6G发展难以逾越的鸿沟。邬江兴在采访中特意强调了“内生安全”的重要性,并将之比喻为“大海黑夜中航行的灯塔”,他认为“网络安全靠修修补补是不行的,需要的是范式转变,6G必须去适应这种范式转变。”
2013年,邬江兴基于动态变结构软硬件协同计算理论,提出了网络空间拟态防御理论,创建了用于突破网络空间防御发展瓶颈的内生安全体制机制。2016年,基于内生安全体制机制的拟态防御原理验证系统通过权威机构的测试评估,其正确性与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内生安全新范式: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
邬江兴指出,当前6G安全全球标准在收敛和制定过程中,聚焦6G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新范式,我国一直处于领跑位置,并在三个方面贡献了“中国智慧”。
首先,从理论上找到了一条新路。“目前,从各个角度,已经证明了内生安全科学机理的存在性,不是只有靠修修补补才能安全。就像是欧氏空间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金刚石六面体结构的坚硬度一样,这些特性都是内生的。”
其次,实现从理论到技术和应用的落地。“再漂亮的理论和算法如果无法落地,价值也是无法体现的。我们团队做了大量工作,在紫金山实验室构建了全球第一个内生安全试验场,并连续六年举办拟态防御国际精英挑战赛,至今没有团队能够突破内生安全的防线。这说明技术与理论是高度吻合的,内生安全的理论是可落地可实现的。”
第三是推广。邬江兴认为,内生安全将是底层技术变革驱动生态系统转型的典范,“原来是只顾信任而不顾安全的生态,安全责任在用户侧,谁使用谁负责;现在转变为谁设计、谁制造、谁销售、谁负责,这是一个巨大变化。”
此外,谈及AI对6G的影响,邬江兴表示,AI是个很好的训练和推理工具,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是一个经验极其丰富或者具有完美经验的系统,能够帮助我们进行6G技术开发、网络建设、运维优化等。但同时也需关注,AI目前依然面临着结果的不可解释性、不可推理性、不可预判性;AI应用系统也存在漏洞、后门。
他指出,人工智能是必须强调网络安全为首要条件的技术。如果人工智能没有网络安全,那将会是一个噩梦,会被坏人所利用。“人工智能向善就要解决人工智能本身规范性,能够在相应的技术架构下,使得它不那么容易去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