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版权为《邮电设计技术》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电设计技术》编辑部
摘 要:分析了3.5GHz+900 MHz载波聚合的网络配置及实现条件、上行增益和主辅载波策略,部署试点环境,对BBU共框/跨BBU/跨机房不同场景对比测试、拉网测试、室外覆盖室内CQT测试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终端渗透和地理化分布分析,提出3.5GHz+900MHz载波聚合部署策略建议方案。
关键词:5G;3.5 GHz+900 MHz;载波聚合;组网方案
doi:10.12045/j.issn.1007-3043.2025.02.010
概述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信部“信号升格”等行动,提升5G城镇区域深度覆盖和农村区域广度覆盖,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大力推动700 MHz低频网建设,中国联通大力推动900MHz低频网建设,中国电信2023年开始加速800MHz低频网建设。当前各运营商的5G低频网已基本建成,但在城区等建筑密集的区域,仅仅依赖低频网难以显著提升用户感知,需要高低频协同组网,既发挥低频网的覆盖优势,又发挥中频网的容量优势,同时通过载波聚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业务感知和体验。
业内针对5G上下行不平衡问题和如何弥补中高频上行受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上行增强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也有较多文献对比分析了双连接、上下行解耦和载波聚合等解决方案用于5G上行增强的优劣,认为载波聚合方案是5G网络上行覆盖增强的较优解决方案,载波聚合R15版本的关键技术有载波间SRS轮发、携带辅小区Scell切换和跨站载波聚合等,R16版本的关键技术定义了两载波的1Tx和2Tx上行通道切换功能,使得上行载波聚合也具备了TDM的能力,对产业链方面提出了载波聚合终端基带、射频芯片和射频前端器件的相关建议,在部署策略方面给出了高低频载波聚合驻留重选方案、主载波管理方案和移动性管理方案,但并未给出针对特定业务需求场景的部署策略;其次是包含中国联通主流频段3.5GHz+2.1 GHz载波聚合的效果分析和采用SRS权与PMI权自适应技术提升下行峰值速率的分析和测试验证,也包含中国移动主流频段2.6GHz+4.9GHz载波聚合分析和采用帧头不对齐、上下行时隙错开对于上行能力增强方案的分析与测试验证;此外也包含对载波聚合终端自干扰分析和载波聚合高干扰场景相关研究,通过将干扰频段作为辅载波来规避干扰的影响以提升载波聚合效果。
尽管业内关于载波聚合已进行大量研究,但相关研究和资料较少提及3.5GHz+900MHz载波聚合的方案可行性,此外当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方案本身,对终端的支持情况缺少深入分析,对载波聚合的规模部署难以给出有效可行的建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