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一、深刻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2007年,全国工业实现增加值10736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5%;原煤、钢、水泥、化肥、微型计算机、彩电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以及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数均居世界第一;轻工、纺织、机械、家电、成品油、乙烯、部分有色金属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航空、航天、船舶等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工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工业产值的8%,发达国家为40%左右;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发达国家平均为2.5%,美国为3.2%;服装类产品占世界服装贸易的25%,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占1%。二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工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2007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16吨标煤,但仍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7%,但消耗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却占世界的30%、26%和50%;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三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繁重。工业生产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众多传统产业急需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四是工业行业管理分散,一些行业管理弱化、缺位,严格的市场规范和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形势要求我国工业化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求索新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 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坚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回报;坚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资源约束;坚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注重改善民生,保障劳动者生命和健康安全。
迄今为止,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蒸汽机革命和电气革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飞跃。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则是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而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就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体制保障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规定了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六项职责。国务院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三定”规定又将这些职责细化为十五项主要职责。这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是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实践。我们在以下环节做了有益探索。
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行业管理,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四分开”,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好,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企业、交给市场。要坚决做到:不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通过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指导行业发展。要坚持改革,决不走老路,加强和改善工业行业管理绝不是过去管理模式的回归,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把握市场规律,研究大问题,谋划大思路,主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加强工业行业的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和发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