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米汽车宣布,1000万Clips版本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面向小米SU7系列已开始推送。小米汽车也再次呼吁,“辅助驾驶现阶段不是自动驾驶,请大家正确理解和使用相关辅助驾驶功能,确保时刻注意路况信息,并随时准备控制车辆。”这句看似常规的安全提示,在我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50%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当智能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炫酷展示,更应是对安全底线的坚守与敬畏。
我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50%
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透露,“目前围绕智能化的全球竞争已全面展开,我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0%,位列全球最高。同时,泊车辅助驾驶技术等新兴技术在中高端车型的渗透率也超过20%。”这意味着,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至少一辆搭载了L2级辅助驾驶技术。
数据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赛道上的集体冲刺,也是消费者对更安全、更便捷出行方式的迫切需求。从自适应巡航到车道保持,从自动泊车到交通拥堵辅助,这些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功能,如今已成为许多普通家庭的日常用车体验。
辅助驾驶技术狂热背后潜藏安全风险
技术的进步无疑为驾驶者提供了更多安全保障和驾驶便利,但当“科技感”成为营销卖点,当“炫技”凌驾于“警示”之上,我们不得不警惕技术狂热背后潜藏的风险。
现实中,有车企以“智能驾驶”“零接管”等话术和词语,对辅助驾驶进行模糊和夸大宣传,却对其功能边界、安全操作规程等“惜字如金”。有的品牌将“脱手行驶30秒”制作成令人惊叹的广告大片,却对系统失效条件避而不谈;有的直播间用慢镜头放大“自动避让”的惊艳瞬间,却对暴雨天传感器易失效等关键限制轻描淡写;更有甚者,直接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词汇宣传仅达到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这种将技术进步红利悄然转化为生命安全隐患的倾向,与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辅助驾驶系统的本质是辅助而非替代,其设计初衷是在特定场景下减轻驾驶者负担,而非完全取代人类判断。当消费者被华而不实的宣传误导,对技术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时,安全隐患便悄然滋生。
落实技术创新,创造安全的“辅助”价值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技术创新与安全并重的智能驾驶新生态。
首先,技术创新应当从比拼参数转向创造真实价值。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应聚焦于提升系统可靠性,如加强多传感器融合与AI算法的优化,减少复杂路况下的误判;完善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系统应对能力;建立更精准的场景识别与风险评估机制。
其次,行业层面需要建立硬性标准与规范,明确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词汇,统一技术分级表述,让消费者清晰认知不同级别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与使用条件。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营销宣传的审查,杜绝夸大宣传和技术滥用。
更为关键的是,消费者教育不可或缺。每一位驾驶者都需要培养技术理性,理解辅助驾驶系统的本质是“助手”而非“替代者”,明白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定期开展智能驾驶安全培训,建立用户使用反馈机制,让安全意识与技术进步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