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24/1/4 19:44

对话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上海信息通信业(ICT)如何布局,有哪些新机遇?

C114通信网  

2023年12月28日,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上海分会场暨“虹桥之源”大模型驱动数字经济新生态峰会上,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重磅首发2024《上海信息通信业(ICT)十大发展趋势》(简称“《趋势》”)。

这次十大趋势主要围绕5G、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展开,全面回答了“上海信息通信业(ICT)如何布局,有哪些新机遇?”这一关键问题。

廖运发曾谈到:“ICT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经济增长,在我国整个经济领域起到了引领性作用。”[1]因此,ICT的发展和我国产业的进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ICT的行业趋势,就能洞察中国经济体系的重构与创新。

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是中国信通院一年一度的成果发布大会,迄今已走过了15年,今年是首次立足上海、全面总结梳理ICT领域十大热点发展情况。在本次《趋势》发布后,笔者与廖运发进行了对话,他谈了信通院如何看待ICT带来的新机会,上海如何积极搭建新环境下的“科技设施”,以及在这次技术变革中的转型,到底会带来哪些改变。

十大趋势

1. 5G-A加速试点部署,构筑6G先发先导优势

2.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3.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成,成为全国标杆市场

4.多样化算力需求涌现,算力资源整合加速度

5.双碳战略全面推进,双化协同发展成主旋律

6.数字孪生成为共识,技术标准驱动项目落地

7.产业政策持续创新,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8.“4448施工图”,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9.区块链政策叠加,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提速

10.数据安全产品涌现,标准评测工作稳步推进

01 关键词:智能基座与赋能

通信网络搭建“速度”基座

记者:您在《趋势》中提到,5G-A是5G和 6G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请问5G-A有哪些核心特征和改进点?

廖运发:作为5G的演进和增强,5G-A技术是5G在功能上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一方面,5G-A持续增强5G已有能力,有了更多新的关键指标,例如连接速率和时延等网络能力10倍提升,支持千亿物联连接、毫秒级时延、厘米级高精度定位等。另一方面,5G-A还增加了新的能力,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革命性技术。这些技术特点使5G-A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应用场景需求,如高清视频传输、实时控制、自动驾驶等,支撑5G应用规模增长和数字化创新发展,深化实践“5G改变社会”的目标。

记者:相比5G,5G-A在应用层面有哪些新的趋势?轻量化应用?

廖运发:当前,5G-A标准、技术和场景等日趋成熟,正转向产业实际构建阶段。随着网络、终端、云等关键领域不断演进,数字基础设施变得更加智慧化和绿色化,深度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逐步拓展低空、海洋等数字化新空间。未来,有望在智能制造、虚拟现实、车联网、低空经济、智慧物联等方面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国数字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5G终端功耗和成本问题一直备受关注,5G轻量化技术由此应运而生,其实就是对5G进行“瘦身”,在保留5G重要特性的同时,去除“过剩”能力,以节约成本、降低功耗,更好地满足人机物互联的需求,进而可以加速产业数字化发展,实现更多技术应用落地,推动5G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记者:5G-A将赋能哪些产业?已经在哪些领域有了实际应用。

廖运发:5G-A主要面向六大应用场景,包括沉浸实时、智能上行、工业互联、通感一体、千亿物联和天地一体,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助力产业和社会提质增效。当前,5G-A在工业、医疗、自动驾驶、城市管理等领域已经落地了大批应用示范。例如,具备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和超大规模连接能力的5G-A C-V2X可实现车路协同、智能驾驶;5G-A to B将从生产辅助进入工业生产核心环节,实现万物智联。在地方探索方面,上海已率先开启5G-A应用试点,完成万兆网络试点部署,开通万兆示范线路,提供5G-A万兆业务体验。同时,上海还深入开展了5G-A通感车联网试点,并在工业控制和智慧电网等领域推进了5G-A部署应用实践。

记者:您在《趋势》中对于“6G赋能产业”给出了几个核心关键词:“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目前6G技术的研发进入了什么样的阶段?对实现上述几个关键词,上海有没有阶段性的布局?

廖运发:从全球来看,多数国家和地区于2019年就启动了6G研究。当前,6G网络的需求愿景、总体框架、技术指标已经基本形成,6G候选技术的基本储备工作也在加速推进当中。未来,这些6G技术将在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全域覆盖等业务领域开展广泛应用。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以35%的专利占比领先全球,显示出我国在6G技术研发上的强大实力。目前,上海正积极推进6G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规模化商用。同时,在元宇宙、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空天地一体化等新赛道、未来产业领域的持续发力,也为上海6G产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AI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

记者:大模型给上海带来了怎样的产业结构转型机遇?有哪些具体表现?基于怎样的观察,您将大模型比做城市智能基座?

廖运发:一方面,大模型催生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变产业的内在结构,比如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AI Agent和人形机器人,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大模型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比如上海AI药物研发、汽车仿真设计等领域,都有大模型落地应用,带动了模型即服务(MaaS)等模式上的创新,为行业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方法。未来,大模型会向更多领域、更深程度落地,每个行业、每个人都将成为大模型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记者:基于您在行业的观察,大模型在落地应用上有哪些难点?上海数据要素市场的建成、对数据安全产品的重视,将会给大模型的商业化带来哪些助力?

廖运发:大模型落地应用的难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硬件层面。大模型算力需求大,参数数量和计算复杂度非常高,需要大规模的硬件资源进行支持,如高性能计算机、大规模分布式集群等。二是应用层面。大模型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落地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需要对业务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才能更好地发挥大模型的优势。三是数据层面。首先,大模型的训练和优化需要大量的数据,而数据的获取、清洗、标注和管理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数据质量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小组Epoch在2021年11月进行了一项研究估计,机器学习数据集可能会在2026年前耗尽所有“高质量语言数据”,寻找新的数据来源迫在眉睫;此外,数据共享开放及交易过程中的合规、安全及隐私问题也较为突出。

上海数据要素市场的建成和数据安全产品的普及,将为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提升大模型的性能和效果。同时,大模型生态建设的过程也会反向促进数据安全产品的发展应用,通过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增强用户对大模型的信任度,促成良性闭环。此外,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将带动大模型的商业化进程,让大模型应用得以推广和复制。我们都知道著名的DIKW模型,大模型算法将加快数据资源(DATA)向信息(INFO)、向知识(KNOWLEDGE)及智慧(WISDOM)的演进,而演进的过程也是促进大模型算法及相应数据产品不断革新的过程,我们将从这个过程中不断汲取营养,推动AI技术商业落地。

记者:关于大模型创新生态,您提到:上海领先形成“充沛算力-优质数据-领先算法-完善应用-创新载体-验证评测”紧密耦合,相互协同的开放安全创新生态。能解释一下生态中的各要素是如何协同的么?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

廖运发:算力、数据、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要素,应用是最终落脚点,创新载体和验证评测是应用落地的重要保障。华东分院紧抓大模型机遇,将国家战略部署、上海发展机遇和分院业务能力有机结合,深度支撑多项市级、区级政策制定,推动建设了国内首个体系化、综合性的大模型测试验证和协同创新中心,布局开展大模型关键领域标准、基准研制和评测服务。未来,我们也将一如既往为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记者:您提到了“大模型+实体经济”,这种组合会带来哪些新机遇?

廖运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是国计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还是通用人工智能落地的必要探索。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的关键策源,大模型+实体经济能够带来生产力变革,建立起人机协同的新型生产关系,形成更具想象空间的赋能能力。

记者: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大模型的爆火将起到哪些助推作用?

廖运发: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困难有几个方面:一是确权问题。《数据二十条》的发布为数据确权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由于数据的特殊性,从诞生后经历资源化、资产化、产品化等步骤,涉及主体多元、环节多元和参与方式多元,因此数据三权的界定、落地实践等还需要持续探索与验证。二是流通问题。数据在流通过程中具有高重塑性,对可辨认形态的界定具有一定困难;同时,数据合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令数据的共享和流通存在一定障碍。三是定价问题。由于数据质量、形态、使用方式、交付模式等存在差异,即使市面上已有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等方法,但数据定价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在数据资源入表的过程中,数据价值会随着时间而产生“线性”或“非线性”变化,加上数据的多样性特征也给价值锚定带来了一定困难。

大模型的爆火将对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起到助推作用。首先,大模型能够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大模型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数据的流通和交易。其次,大模型可以促进数据价值释放。大模型的应用能够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发展,释放数据的价值,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大模型还可以推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大模型的应用可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市场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记者:如何理解智能算力?AI大模型导致的智能算力短缺,会演进出怎么样的发展路线?这给算力调度服务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廖运发:智能算力作为算力基本分类之一,主要是指基于GPU、FPGAASIC等芯片加速计算平台,提供AI训练和推理的算力水平。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超级应用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算力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智能算力的增长规模远超通用算力。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3年,智能算力在总算力中的比重将超过70%,发挥核心拉动作用。

大模型时代,智能算力成为“稀缺资产”,尤其ChatGPT出现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重工业”,其重资产特性体现在算力、数据等方面。大模型热潮带来旺盛的算力需求,同时硬件供应困难加剧,双重因素导致了当前的“算力荒”。在这一背景下,各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加快布局智算中心投建运营工作,为业务发展提供算力底座;各省市政府部门也加快论证建立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便捷的算力服务。

算力需求激增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实现快速高效的算力调度。根据工信部、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发文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来看,当前需要进一步探索算力协同调度机制,推动以云服务方式整合算力资源,充分发挥云计算资源弹性调度优势。同时,鼓励各方探索打造多层次算力调度架构体系,建设可满足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多元异构算力调度、应用、研发、验证的平台环境。

02 关键词:新场景与新机遇

记者:元宇宙(Metaverse)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两个引人瞩目的概念,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元宇宙经历了过热的炒作,目前遇冷的境况给数字孪生带来了哪些启示?

廖运发:元宇宙是一个多用户共享的虚拟世界,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而成,具有高度互动性和高度仿真性,主要应用于虚拟社交、娱乐、商业等。而数字孪生是一种虚拟仿真技术,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等对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实体进行仿真复制,实现数字化展示、监控、调试、分析等目的,主要应用于制造、航空航天、建筑工程等领域。

虽然元宇宙和数字孪生都是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但它们的目标和关注点有所不同。元宇宙更侧重于虚拟世界的创造和交互,强调用户体验和互动性。而数字孪生更侧重于物理实体的数字化模拟和管理,关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同时,元宇宙和数字孪生在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在制造业中,元宇宙可以为数字孪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交互界面,让用户更加直观地与数字孪生模型进行交互。数字孪生的数据也可以为元宇宙提供更加精准的模型和场景,提高元宇宙的仿真度和实用性。

元宇宙的过热炒作和遇冷境况为数字孪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数字孪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际应用和价值、关注用户体验、强化技术研发、拓展应用场景并加强合作与整合。

记者:随着我国对数字孪生的探索进入深水区,目前遇到了哪些挑战?相比前几年,现在有哪些大的进展?目前我们对数字孪生形成了哪些共识?

廖运发:我国在数字孪生的探索中面临技术标准、落地应用和数据安全等多方面挑战。一是在技术标准方面,数字孪生作为新兴技术,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同厂商和组织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和标准,导致数字孪生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较差。二是在落地应用层面,目前数字孪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企业和政府项目中,应用范围有限。此外,数字孪生还需要解决实际业务问题,如何将技术与业务需求有机结合,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果需要业界共同探索。三是在数据安全方面,数字孪生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合规和隐私保护,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比前几年,数字孪生的发展也有了一些显著进展和变化。一是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数字孪生核心技术经过长期迭代演进,已发展到模型、位置、感知、AI、仿真与交互等多技术融合新阶段,此外,低代码化也推动数字孪生技术服务能力开放;二是应用范围持续扩大。数字孪生的应用场景从最初的制造业领域拓展到了城市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之一;三是数据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孪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能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

目前,业界对数字孪生发展初步形成了几点共识。首先,数字孪生的实现需要建立高度智能化的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物理实体对象的数字化表达、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功能,为各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其次,数字孪生的应用需要跨领域合作,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共同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此外,数字孪生的发展需要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法使用。

记者:最初区块链被赋予颠覆“中心化互联网格局”的魅力,现在它虽然在不少企业已经有应用,但发展与期待并不相符,能分析一下原因么?上海对区块链产业有哪些期待?

廖运发:区块链最初被赋予颠覆“中心化互联网格局”的期待,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和高度安全性。但由于技术成熟度、成本与资源、监管与合规等问题的限制,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块链技术将在未来释放无限潜力。

区块链产业在上海的产业结构、科技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海作为国内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快区块链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和应用。三是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发展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安全、可信、可追溯,提高城市的数字化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四是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区块链技术与金融领域相结合,推动金融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变革,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安全化和高效化水平,助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五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块链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流入,促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增长。

记者:数字孪生、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释放了哪些新的可能性?带来哪些新机遇?

廖运发:数字孪生、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诞生了更多的可能性,将为各行各业带来创新价值。在工业生产领域,数字孪生能够创建物理世界的虚拟副本,通过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能耗,实现更智能的工业生产。在供应链赋能领域,区块链通过提供不可篡改的数据记录,结合数字孪生可以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实时监控产品的生产和运输过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在服务和体验优化方面,企业基于技术融合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在智能医疗领域,数字孪生可用于患者的健康监测和管理,人工智能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预测,区块链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在产业生态跨界完善方面,多种技术融合将应用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例如,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制造平台,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打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同时,这些技术也可以应用于金融、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创新空间。

03 关键词:绿色发展与创新

记者:面向双碳战略,上海科技层面有哪些优势?碳达峰和碳中和给科技发展提供怎样的路径?

廖运发: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据《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报告显示,上海保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位列全球第十;在产业变革驱动维度,上海位居全国第一。在具体成效方面,上海市拥有一批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高水平研究机构,涌现出以世界首次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全球科学家在中国事业发展的首选城市。

面向双碳战略,2022年10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提出“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根本,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依托,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特色,着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为我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提供基础性科技支撑和前瞻性科技引领,并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上海智慧、提供上海样本”。

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是当前全球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据相关机构研究测算,从当前至2060年,AI相关技术将助力碳减排超过350亿吨。未来,AI模型的进一步训练和运营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也对绿色算力提出了更高需求。目前,上海正积极推进绿色智算建设,通过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政策引导,鼓励存量数据中心积极引入新技术新产品、高效清洁能源,以及多种手段开展绿色节能升级改造。

记者:如何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政策创新?

廖运发:为推动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高强度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和《浦东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等,内容涉及对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趋势分析、应用监管和财政支持等。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行业和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擘画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愿景,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跨界融合,上海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不仅关注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注重跨界融合,强调汽车与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创新。二是需求牵引,上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加强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三是协同发展,上海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城市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协同发展,通过政策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四是开放包容,上海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记者:上海的“4448施工图”如何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廖运发:以“4448施工图”为抓手,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智慧城市样板地,加快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将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引。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确保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合规性和法律保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通过制定详细的图谱和方案,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规划设计支持,为实施过程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规划,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通过施工图,各参与方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从而确保整个转型过程的协调和顺利进行。

二是确保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专项行动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具体的实施路径和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数字底座桩基、数据要素集聚、数字创新引擎、超级场景绽放等专项行动,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数字化转型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有助于城市数字化转型持续发展。通过推进四十个重点应用,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具体的示范和应用场景,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持续建设八个市级示范区,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具体的区域性示范和应用案例,促进数字化转型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1.中国信通院廖运发: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中国加速推进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