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09/9/25 10:20
回眸中国通信工具变革60年
0
0

导语:

或许你还记得第一次通过电报知道远离自己身边的孩子在外一切顺利……

或许你还用过手摇电话一遍又一遍的传递单位通知和下达文件……

或许你还曾为腰间揣着BB机而得意忘形,“对,我这是汉显的!”……

或许你还曾边走路边遍挥舞着你的“大哥大”,旁人一看就知道你不是老板就是大款……

或许……

实在有太多这样的或许。电报、手摇电话、BB机、大哥大、手机3G……这一连串耳熟能详又让人回味无穷的字眼,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留有着一份属于它们各自的空间回廊。

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出本文所要展现的内容——通信工具的进化史。恰逢今年我国建国60周年,我们的主题也就顺其自然要讲述这60年间我国的通信工具的重要变革。

对身处一个承上启下80年代出身的笔者而言,这一切似乎显得些许陌生,但当笔者通过现今的信息搜索手段来重新翻开通信产品进化的历史时,完全被记载的每一次产品变革所折服,深深的吸引。

由此,下文所展示的我国通信历史重要时刻又重新展现在大家眼前。

新中国通讯发展的里程碑:北京电报大楼

说道通信工具的的进化史,那必须先从电报的发明开始说起,电报的问世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历史。从此,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嘀—嗒”一响(1秒钟),电报便可以载着人们所要传送的信息绕地球走上7圈半。这种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种通信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1958年电报大楼落成典礼大会

1959年3月15日周恩来董必武等视察电报大楼

1959年国庆时的电报大楼

1990年 用户电报终端

2003年春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电报局

1949年全国解放后,电报通信得到一定的发展。国家投入使用了一批苏联和德国生产的电传机,分别安装在北京、沈阳、武汉等城市,并相继推出真迹传真业务。

为了加强国际间的联系,1950年2月7日,我国与苏联签订了《建立电报电话联络协定》,于1959年1 月2日开通北京至莫斯科国际用户电报电路。

国内最早研制投产的电传机当数1955年问世的55型电传机;1959年又生产出载波电报机。1964年搞出双机头自动发报机;次年推出晶体管载波电报机。各地电报局所采用的为撕断纸条半自动转报设备,组成了国内较为庞大的电报通信网。至此,国产电报机逐渐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67年初,在电传电报通信中全都改用数字保护电码,进而大大提高了电报通信质量。

1969年,“中文电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的机器,从电报局受到的电报,报文已经不是一组阿拉伯数字了,而是直接印出的汉字。当时,中文译码机的译印速度相当惊人,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它的出现,解决了电报传输过程中由四码自动译成汉字的问题。

1970年代,电报一个字要3分半钱左右,一封电报22个字,约8角钱;而发一封信件的邮费也只有8分钱,可见发电报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到1987年,我国已有65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全国交换机、集中器总容量已达2.3万门,用户数达到7400多户,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务终端局、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路体系,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全自动交换,用户电报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通信手段。

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着受飞速发展的新兴通信产业的冲击,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40年来,“东方红,太阳升”的优美乐曲总会在整点时间在北京西长安街的上空回荡,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从有绳到无绳

1981年转盘式电话走进寻常百姓家

老式摇把电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