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资费市场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政府网8月15日发布消息称,国务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放开网间互联协议和电信资费定价的限制。这意味着电信资费定价正式松绑,为用户带来强烈的降价预期。此前,电信资费一直是“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此次修改后,国务院明确规定,今后的电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另外,此前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服务中需要改变相关资费标准时,必须通过报批流程来实现。而这次修改有关条款后,国务院明确了今后电信市场的资费完全由电信运营商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自行确定,资费调整不再需要报批。这意味着电信业市场化步伐更进一步。
电信资费走向市场化是电信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尽管如此,也经历了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信部作为电信业的行业监管部门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不过,随着国务院确定电信资费市场调节,行业监管方式也面临转变和调整。事实上,价格管制放开后,行业监管主要的工作——反垄断和价格监管的职能都逐渐移出工信部,工信部对电信业的监管将主要在宏观布局调控和产业政策制定,这对电信业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以电信价格来说,公众最关心的是价格市场化后价格下降空间是不是会进一步打开,随着3G向4G的技术升级,流量逐步成为电信业新的增长点。根据运营商近期资费政策及中期业绩报告,流量资费均在快速下调。可以预见,三家运营商都会利用新政策适度打一些价格战。当前的竞争焦点是4G,因此新政策可能最先在4G争夺战中打响。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已经是“管高不管低”,而且资费的下降是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多年来,电信业综合资费水平每年都保持下降趋势。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6%,比同期全国GDP的增长低了将近2个百分点。可以说,现在电信业的实际降价的空间和能力都很有限。当然,也不能排除恶性价格战的可能,前不久,中移动在多地推出超低价宽带,就被指是“赔本赚吆喝”,虽然没有任何利润,但却能通过低于成本的价格战搅局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宽带市场。对于恶性价格竞争如何确定和有效监管,这也是行业监管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电信行业市场化的普及,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虚拟运营商的进入,电信业市场已经迅速开放。但也必须注意到,电信业是规模效应显著的特殊行业,行业特点决定了电信业只能是少数寡头主导的适度竞争行业,绝对市场化竞争不适用于电信业。以日本为例,日本的虚拟电信商在3G时代围绕4家传统运营商蓬勃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家,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套餐。但至今没有虚拟运营商能超越或替代传统运营商。
随着反垄断等职能由其他部门承接,工信部对电信业市场竞争的监管逐渐弱化,这对当前的中国电信业来说也未必是件好事,毕竟,正如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是最不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