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13/6/3 11:23
政务微信只是“新瓶装旧酒”?
0
0

2013年伊始,《人民日报》新媒体版用“8个猜想”勾勒了今后一段时间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其中第一个便是“微信——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

仅半年的时间,猜想变成了现实。就在政务微博发展方兴未艾之时,政务微信已经“迫不及待”后浪来袭。顺应时代潮流,针对民众通信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入驻微信平台。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官方微信“政务微信观察”最新公布的统计,截至5月2日全国已开通的政务微信总量突破1000个。

多一种问政渠道,于政于民都是件好事。但这一新兴的平台,宗旨和其他网络问政平台一样,在于发布权威政务信息、为民众答疑解惑。因此有观点认为,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政务微信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半年,随着人们对微信公众平台热情的升温,微信圈里掀起一股新的关注潮。小到意见领袖,大到社会组织、媒体单位,纷纷进驻微信舆论场,当上了“大V”。与此同时,“摇一摇”的移动互联潮流也延伸到党政部门、机关。

最早进行政务微信尝鲜的,正是微博问政之风兴盛地——广州。2012年8月30日,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首开公众微信,并称其是“发布点对点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关注社会公众安全需求、加强互动交流的沟通桥梁。”第二天,该平台便根据广东省地震台网测定的信息,发布了河源地震的消息,成为政务微信首个成功运营的案例。

之后,“广州公安”、“南京发布”、 “新疆政府网”、“内蒙古交警”、“平安银川”等政务微信陆续开通,多地政府机关运用微信发布预警信息、回答民众咨询、提供便民服务。5月16日,为方便公众获取统计数据、了解统计信息,国家统计局推出其官方政务微信平台——“统计微讯”,发布权威统计信息,及时解答好友提问。诸多政务微信的兴起,正好印证了《人民日报》文章《2013年新媒体猜想》中的说法:“微信推动政务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化,会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

微信带来更好的互动性

从最初的政府信箱、热线到政务网站,再到政务微博、微信,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深刻改变着民众的问政方式,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共管理效能。

作为时下最热的智能手机应用,微信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以滚雪球的方式聚集起近4亿用户。从政务微博转向政务微信,无疑是政府部门对民众通信习惯改变所作出的调整,正所谓“投民之所好”。

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发布的第一条政务微信,被评论为“一个崭新的开始”、“随着政府机构在微信平台的抢滩登陆,网民今后将可以利用微信在线报警、求助、咨询、问询、投诉等。同时,通过微信平台,政府机构也可以随时随地与公众进行应急互动和即时交流,比如现场直播突发事件、发布应急通告甚至辟谣等。”

和微博相比,微信最大的特点在于沟通上更好的互动性。有专家分析,在微博上发布政务信息属于放射性传递,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多,但由于用户各自的阅读习惯不同,政务微博不少内容难以被看见,真正有效抵达用户的信息并不多。而微信信息则是直线传递,针对性强、精准性高,能有效保证信息传达率。双向性和私密性,引发很多网友的咨询愿望,通过政务微信进行咨询或寻求帮助,互动效果更好,官民互动也得到更好地体现。

事实上,政务微博更像是一个发布信息的媒体,政务微信则像是一个有专员值守应答的热线。在内容的发布上,微信或许不如微博,但微信胜在一对一的深入沟通和互动。从“点对面”到“点对点”,微信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更具精准性和针对性。正如广州市白云区应急办副主任龙心安所言,应急工作需要更好的传播到达性,开通微信是因为其信息传播的精准性,以及其点对点服务的性能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优势。

这一优势,让政务微信相比其他平台提高了民众的参与率和问题的解决率。 广东肇庆市公安局自2012年9月推出了“平安肇庆”至今,回复好友问题7800条,解决实际问题6800条;“南昌交警”目前该微信粉丝有1.5万人,每日指间对话500余条,工作日10时至11时回复微信查询违章至少200余条;“4·20芦山地震”发生19分钟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管理的“微成都”微信公众账号发出一条包含地震震级、震源、影响范围等信息的微信,13万关注了“微成都”的用户第一时间在手机上收到了官方权威消息;“统计微讯”自开通以来,平均每天收到好友提问或发言信息30余条,多数好友对每天所推送的信息表示欢迎。“国家博物馆”更是广受网友追捧,有粉丝发微博推荐称:“国家博物馆的微信公众账号做得非常好。微信语音导览可以听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120多幅作品的讲解。支持多做这样的文化普及!”

指尖问政莫成“花架子”

对这一新兴网络问政平台,腾讯微信团队相关负责人曾说,政务微信与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的建设和应用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传播舆情、沟通便捷、使用方便等特点,有效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进一步推动新时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当然,理想总是美好的。和当年的政务微博一样,政务微信要走的也是一条未知的道路,仍需“摸着石头过河”。目前,1000多个政务微信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运营下,发挥着各自的光热。但未来能否都走上光明的道路,还不得而知。毕竟,再好的平台也只有被有效、充分地利用起来才能真正利民、惠民,否则就只是个“空架子”。

根据《2012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政务微博账号数量已经超过17万个。然而,许多政务微博的维护和使用都不尽如人意。有的长期不更新,成了“僵尸”;有的自说自话,官派十足;还有的甚至回避民众,索性关闭评论功能。真正能做到结合政府各项工作发挥正能量的并不多。政府微信会否和政务微博一样,一度疯涨,而后两极分化严重?

尽管政务微信在互动性上优于政务微博,更容易通过群发信息或推送图片、视频等方式拉近和民众的距离,但作为网络沟通平台,政务微信在运作过程中也不乏弊端。之前就有媒体曝光有些部门,装作与时俱进,摆样子开通政务微信,内容却依旧死板、老套、套话连篇,典型的“新瓶装旧酒”。

其实,重形式不重内容是移动互联问政的共有问题之一,新的平台固然能提高效率,但前提是精心运作。没有优秀的服务内容,再好的平台也只是摆设。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政务微信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公众平台每天发布的信息数量有限制、其宣传推广难度也高于政务微博。有专家指出,政务微信要成为真正的网络问政利器,需要做到“实用性”和“咨询”并重,强化“本地化”属性;内容上注重“个性化”和“原创性”;要把握好信息推动的时间和频度,定期更新,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效果;重视民意评估,引导微友发送回馈信息;等等。

其实,政务微博也好政务微信也罢,民众所期望的,不过是一个沟通交流更顺畅的平台。作为开放式的问政方式,政务微信最需要的也莫过于政府部门的“上心”,只要心里装着民众,扎实做好服务工作,切实解决问题,就能与其他途径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指尖问政的作用。

毕竟所有的平台都只是工具,关键在于用工具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