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告诉你“成为行业第一后会自然成长”,告诉你“立即行动胜过花时间思考”。孙正义还告诉那些市场人士“业务开张之初要争取覆盖面”……
然而,事实上,能做到像孙正义这样的,只有孙正义,因为孙正义的这些门道,众多企业管理者心里都明明白白,然而孙正义成功了,他的成功让人怦然心动,他的成功亦是运营商希冀的成功,而助力他成功的商业法则也曾被许多经营者尝试。我在翻阅这本六万字的《孙正义的头脑:成就软银帝国的商业法则》时,想尽力挖出其中的商业秘籍或惊人之语,却暗生失落感,该书的每一章节几乎是只言片语、提纲挈领的简述。通读全书依然无法把握举世闻名的一个成功者的立体形象、一个丰富且成功的商业运作体系、一支进军移动互联网的劲旅。思忖再三,又豁然:这如同日本的诸多科技发明一样,要让别国完全学到手很难,而一旦学到手后,发现日本人的科技成果又刷新了,模仿、复制永远只能亦步亦趋。同样,孙正义的商业法则有特定的时势背景,这样的背景虽说是在顺应世界潮流中凸现的,但他的预判和谋划,一直使软银企业先人一步。他在书中告诉别人的大都是成功做法的屐痕,而那些堪称教训的做法迟迟未有提醒,孙正义并未给中国企业家提供多少这样的“错题”。
能力与机遇的碰撞在孙正义那里会有戏剧性的巧合。实际工作中,成功者总是能将最适宜条件与最适宜的目标组合起来,商场上的竞争者需要摆脱虚空,拒绝盲从,优劣在握,知己知彼,将发展的视角校定在远程目标。即便多几个孙正义这样的“第一”在眼前出现,我们也不用气馁,因为我们永远有紧盯“第一”的目光,有智慧和责任相辅的融合力。
孙正义寄望企业集团可持续经营300年的战略部署,这大有与企业生命周期较劲的意味。即便他没有直言,我们也会痛感:不变革,会被别人甩在后头。然而成于变革、败于变革的事很多,许多的机制、体制并非一改就灵,一些单位把自己改革的方案交给社会咨询策划公司做,这些社会公司没有沉在单位的最底层去发掘“智慧矿藏”,最多只提供了一下“地表温度”的数据,更多的是照搬照抄大企业的所谓成功经验,美其名曰与世界接轨,此番能有多少胜率?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企业有作为,就能赢得自身的地位。作为和地位都需要通过积极变革和不断创新获取。孙正义抓住几次重大时事变革的机会,让企业有了几何级的增长态势。不难理解,抓住变革中的机会,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旦变革取得初步成效,就应有一定的适应期和稳定期。如果让员工只见变革后的制度未见人性和弹性,如果企业变革让大多数人无所适从、情绪抵触,如果企业变革只有部分既得利益者举手,如果企业让人有为不给位、有位不作为,那么可以肯定,孙正义将这几个“如果”系于一身,他的软银帝国便岌岌可危了。
诚如苹果落地,绝大多数人见到的是苹果,而牛顿却发现了问题。我们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孙正义提供了一批成功简历,他可以创造神话般的业绩,他被人捧上商业神坛,但他本人并非是个神话,相反他相当熟稔中国国学经典《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国企业的前行不靠神话,靠的是精神、勇于变革的胆魄、站在孙正义肩头上的创新,或者我们跳出孙正义划定的部分商业法则,寻求适合自己的路数,他有“空手道”,我有“截拳道”。我们有学习孙正义的能力,也有不照搬孙正义的底气,因为路在自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