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13/1/6 10:25
主动型消费者更有价值
0
0

日前,笔者乘坐了几次公交车,发现公交在站台、车身、车内的移动电视被各种商品的打折优惠信息占据,看得出,商家都想在新年市场赢得一个好彩头。

在许多商家眼里,要在新年这个消费季激发广大客户的购买欲望,必须利用各种手段造势。他们认为,如果没有电商的“午夜风暴”,没有iPhone“一机难求”的饥饿营销,没有种种的打折优惠,人们的消费欲望就不会那么强烈。

而真相又是怎样?其实,这种被外界刺激出来的欲望,来得快也去得快,甚至一些客户在冷静之后会萌生悔意。近日,有位朋友向笔者倾诉,他在“双十一”、圣诞节、“世界末日”抢购中被各种低价优惠诱惑,网购了不少东西,确实便宜,但满意度并不高,总体上与在实体店购物的成本差不多,以后一定不这样冲动消费了。

不要冲动,要淡定。这几乎是对所有冲动型消费者的警示语。但商家可不这样想,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冲动型客户进入设定的消费圈,以实现营销目标。这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其实,让客户从冲动消费变成理性的主动消费,这才是高明商家的选择。

冲动是一时的,主动才能持久。冲动源自心血来潮,易于“审美疲劳”;而主动来自理性,更关注内心的真正需要。逢年过节各类大促销已成惯例,这容易让消费者形成这样的心理——平日持币等待打折优惠活动,市场也会因为客户的这种心态形成“冷热不均”。

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旗下的淘宝和天猫电商平台2012年度交易额突破万亿元,拉动直接或间接就业人员超过千万人。根据2011年全国各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1万亿元的交易额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因此,该电商平台被网友戏称为“天猫省”。其实,探究淘宝和天猫的经营历程可以发现,它们虽以激发网民销售冲动起步,但随着经营架构的完善,依靠信息消费平台打造结构层次优、网购信誉高、带动作用强的经营模式,使得大量客户从“冲动型”转为“主动型”,从“主动型”升级为“常动型”。

让客户主动消费,这对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通过基层企业或设立的“基地组织”开发出多种应用项目,突破了传统的娱乐、游戏等手机应用方式。然而一些应用项目仅仅是在推出之初“燥热”一时,温度下降后,消费者依然会选择传统应用。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受“我设计,你使用”的局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需要与商家互动,通过互动来掌握自身的选择权。商家要在应用创新中凸显其消费价值,通过价值引领获取真正的持续拓展市场的动力。

不再诱惑,杜绝蛊惑,尊重客户的选择权,最大限度地维护其消费权益,这样才能赢得主动型的消费者,对企业来说,这才是更有价值的客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