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成最受欢迎的移动阅读方式。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去年我国18-70周岁之间的国民中,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38.6%,其中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仅次于网络在线阅读。尽管现阶段,手机阅读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但随着整体市场的逐渐规范,用户付费阅读或成为常态,手机阅读市场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手机阅读成数字阅读主力军
现如今,无论是在等车的空隙还是在排队买票的空档,抑或是在聚会的闲暇之余,已鲜见有人在品味纸质出版物了,更多的人则是拿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看新闻、读小说,享受数字阅读带来的精彩体验。这当中,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手机阅读更是备受国人青睐。
最新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之间的国民中,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38.6%,其中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增幅达20%,紧随网络在线阅读方式。
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更是为手机阅读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和网络通道。截至3月末,中国大陆移动电话用户为10.2亿户,3G用户突破1.5亿户。如此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对于数字阅读的需求是不可估量的,而互联网上丰富的阅读内容则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量”。电信运营商、数字传媒机构等在数字内容制作方面的开发,也成了手机阅读繁荣的助推剂。此外,手机上网资费较以往有了大幅下调,则为手机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手机阅读巨大的发展潜力展露无遗。手机阅读市场仍存诸多问题
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由纸质出版物逐渐向电子出版物转变,手机阅读的发展势头强劲。然而,现阶段手机阅读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
互联网上阅读内容极其繁多,更新速度也很快,如何在浩若繁星的书海中捞得“真金”成了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一半的报刊开展了手机报业务,手机报数量已突破1500种,手机新闻网站、手机小说、手机报等已成为手机网民阅读最重要途径之一,“书城”、“书库”等手机客户端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过,同质化的内容泛滥,极易给读者造成阅读疲劳,影响阅读兴趣。
盗版侵权问题仍然存在。这不仅令手机阅读的付费模式无法统一,也制约了精品内容在手机阅读上的扩展。电子读物提供商也会因为版权以及付费问题而裹足不前,最终将影响手机阅读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有效解决版权问题,整个手机阅读市场才能逐步走向规范,才有更多内容方愿意提供优秀的内容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另外,手机阅读的受众群体也十分狭隘。调查显示,手机阅读的主流人群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手机阅读之所以难以聚拢更宽泛群体的原因有二。一是,用手机进行阅读易使视力疲劳,且不方便作记录。二是,手机阅读暂无法承载传统纸质阅读的底蕴。手机书籍比起负载了文化意义的传统文化载体逊色,尤其是一些专业书籍的技术含量,都是手机书籍短期内无法媲美的,也无法替代纸质读物所带来的深层次的文化思考,更无法比拟传统读物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底蕴。
付费阅读习惯助推市场发展
手机阅读备受青睐,但目前仅有27.6%的国民使用率,可见其发展潜力还尚未被充分挖掘。未来,随着刺激手机付费阅读因素日渐增加,待到国人付费阅读习惯养成之时,手机阅读市场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国人普遍习惯免费模式有其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免费阅读的“土壤”深厚。从网络上免费获得手机阅读内容,所耗费的不过是小部分上网流量。另一方面,在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资讯类内容的门槛逐渐降低,且这些新形式的内容尚未收费,致使用户对阅读的付费意愿变低。再者,市面上有大量的盗版内容充斥其间,付费内容又缺乏令用户产生消费意愿的精品,在如此情况之下,用户自然更愿愿意选择免费的方式进行阅读。
手机阅读付费市场也亟待深挖。综观所有手机阅读接触人群在2011年全年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手机阅读接触人群在2011年全年人均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为20.75元。总体来看,消费金额在20元以下(含未付过费的)手机阅读使用者占超过七成(73.2%)。试想一下,一年的花费仅为20.75元,甚至不如一本精装纸质书的价钱,可见用户手机阅读付费习惯尚待培育。
展望未来,付费阅读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版权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作者以及各类出版商的权益将会得到更多的保障。这样一来,盗版内容、免费但空洞的内容会慢慢被清理出市场,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也将通过付费的手段来获得。这势必会带动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长此以往,随着手机阅读内容的规范化,用户的阅读习惯也会产生质的变化,付费下载阅读内容或许会成为常态。
总而言之,除了规范阅读内容版权、引导并培育用户付费习惯之外,降低手机阅读操作的技术门槛,提供更便捷的电子图书的下载方式,加强宣传以扩大用户手机阅读的认知面也是手机阅读市场良性发展过程中需要大力攻克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