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11/9/16 09:27
“窃听风云”弥漫,手机真会遭监听?
0
0

从电影《窃听风云1》里的台词“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部窃听器”,到近来热映的《窃听风云2》中演绎的近乎完美的窃听手段,手机轻而易举遭到监听的场景让人心惊。

在现实中,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报纸因窃听公民语音信箱而倒闭,iPhone被曝疑似存在窃听程序,越来越多的人收到诸如“只要把他(她)的手机号码告诉我,你就能听到他(她)的电话”这样的广告短信,这些都如同一部部真实版的《窃听风云》,令手机用户不知所措。

那么,电影中所言是否确有其事?拥有对方的手机号或者给智能手机安装上窃听程序,就真能监听电话?在网络上公开叫卖手机“卧底软件”违法吗?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一番调查。

再付一次钱,就能监听了?

有一种“功能强大”的手机卡,让你无论与对方相距多远,当对方通话时,你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的谈话内容;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显示对方所在地,位置精确到5米以内;对方手机每次使用QQ收发信息都会自动转发一份到你的手机上……

这是真的吗?

在外企销售部工作的钟小姐向记者讲述了她的经历。因为频繁出差,钟小姐平时与男友聚少离多,七夕节时,男友对她越发冷淡,这让钟小姐心里很不踏实。刚巧,她在网上看到深圳一家公司有出售这种集监听、定位等诸项功能于一体的手机监听卡,便生出了“远程监视”男友的想法。

根据网站所留联系方式,钟小姐拨通了销售方的电话。对方介绍说,将卡片插入手机内,输入拟监听对象的手机号码,在5到8分钟之内就可以把对方的密码和PIN码破译出来,然后在对方通话时,可以清晰地听到他们的谈话内容,还可以进行短信拦截、GPRS定位、在不方便接听的时候进行录音……

得知此卡有如此多的功能,钟小姐立即支付了100元的“定金”。根据协议,该公司将在收到余下的700元货款后,向钟小姐提供手机卡的使用密码。时隔不久,钟小姐收到一封来自深圳的快递,里面装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手机监听卡。随后,钟小姐向销售方支付了剩余的700元,该公司如约向她提供了一个密码。但此时,该公司又向钟小姐提出,现在该卡依然不能使用,还需再缴纳1750元作为5年的手机通信费才能使用。当她提出能否向联通公司缴纳通信费时,对方一口拒绝。至此,钟小姐才意识到自己受骗了……

仅有手机号码,也能实现窃听?

记者在搜索网站输入“手机监听卡”后,显示的销售信息多如牛毛,“你的手机,我来做主”“维权利器”之类的广告语颇为吸引眼球,有些销售网站做得极为精致、专业,甚至还提供800免费服务专线。有的网站将“手机监听”描绘得神乎其神,只需要知道对方的手机号码便可实现窃听。与此同时,在网上诉说与钟小姐类似受骗经历的人也不少,被骗金额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

那么,这项技术到底存在吗?

有人认为,“此种技术肯定存在,只是范围大小而已”。

一位通讯网络设备企业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业内还没有只提供一个手机号就能复制他人手机卡的技术,更别说窃听了。记者随后询问了几家通信运营商的工作人员,他们均表示,目前手机SIM卡采用了先进加密技术,对用户通话内容和重要信令也进行了空中无线传输加密,由于加密算法和密钥存储在用户侧的SIM卡中和网络侧基础设施的设备中,并不通过无线信道传输,因此窃听者根本无法从空中获取。

所以,只知道手机号码,如不取得运营商协助,是不可能监听对方通话的。

只需3分钟,即可植入程序窃听手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手机不会遭窃听,各种“窃听传闻”仍此起彼伏。

日前,香港一家媒体在封面位置报道了热门手机iPhone存在窃听程序,只需3分钟,即可植入程序窃听手机。而使用塞班、安卓等系统的智能手机也被曝出存在监听程序。

吴先生的诺基亚N97智能手机使用的就是塞班系统,他曾一时兴起尝试安装软件,监听自己的手机,没想到居然真的实现了。

吴先生告诉记者,他按照一家网站的提示,试用了一款标价为3580元的“旗舰版”窃听软件。根据对方的指示,吴先生先卸载了自己手机上的杀毒软件,然后用手机上网下载并安装了指定软件。该软件为隐形软件,安装完成后,手机上并不会显示。整个安装过程不到5分钟。

软件激活后,吴先生将自己的另一部旧手机设定为主控手机,即N97上有任何通信或通话记录,主控手机就会收到通知短信,同时,主控手机还绑定了一个邮箱,N97的每次通话内容都将以音频形式在半小时内发送至该邮箱。

而后,吴先生的主控手机上果然收到了N97的短信及通话详情,而绑定邮箱中也收到了N97的通话音频文件。

一位反病毒专家指出,这个窃听软件其实是手机后门程序的一种。这类手机后门程序有两类,一类是后门程序开启了手机的多方通话功能,用户说话时,别人可以同时监听。另一类,每次通话完毕,软件程序会将录音和GPS定位信息发送到远程服务器,手机短信当然也会被监视。不过,这类程序必须在用户手机上安装,才能实现功能。

“X卧底”每天6000多次窃听,谁来担责?

事实上,窃听类软件很早就存在了,近阶段最火的一款名为“X卧底”。中国互联网应急协调处理中心监测到,今年1至6月份,“X卧底”在全国范围内每天约发生6600次隐私窃取事件。

一方面,人们对手机窃听谈虎色变;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在打听怎么能弄到手机窃听相关的器材或软件,这给某些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开始严厉禁止此类软件出售。但是,手机窃听市场仍在运行,骗局仍在继续。来自360手机安全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出现的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数量超过4400款,每1000万用户就有260万人中过招,感染人数超过800万,黑色产业链达到10亿元规模。

对此,法律专家指出,过去生产、销售此类窃听软件是否触犯刑法,往往需要国家安全部门鉴别是否属于“间谍器材”,一些不法分子正是钻了这个法律上的空子。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 《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9月1日起,入侵包括非法入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等行为都涉嫌犯罪。同时,司法解释明确了“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也是违法,并列出了“情节严重”的具体标准。

链接

手机防窃听,学好这几招

1.看好手机不离身,目前真正的窃听软件只有接触到手机才能安装。

2.经常查看手机通话清单,看是否有不明记录。

3.他人赠送的手机最好重装系统,以防事先被绑定了“卧底”软件。

4.商务谈判中,关键数据“纸上谈”。

5.陌生人发来的彩信不要轻易点击查看,尤其是带有链接的彩信。

6.手机上网时尽量手动输入网址,避免被木马攻击。

7.手机上的传输端口,如蓝牙、红外、USB等,不用时尽量关闭。

8.一些平时不用的功能最好关掉,并且最好设置成只有机主本人才能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