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0/11/9 10:24

UT斯达康的翻身机会在哪里?

流媒体网  灯少

11月1日:三网融合来了,虽然对产业的实际带动作用并非如预想中那般突飞猛进。但却也使得不少厂家,借了这个机会再获新生。也使得我们再度把目光聚焦到了那些曾经风光,然后低调,但依旧在生存着的厂家们,譬如,UT斯达康

UT斯达康,又回来了!

在UT的历史上,似乎存在着一个5年周期轮

1995年:尤尼泰克(Unitech)公司与斯达康(Starcom)公司合并,创办了UT斯达康(UTStarcom)公司。

2000年:UT 斯达康依托小灵通在中国的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随后进入了企业历史上的鼎盛期。

2005年:受小灵通在国内的增速减缓的影响和海外扩张的失利,UT斯达康开始进入了连续19个季度财报亏损,企业多次裁员,高管陆续离职的急速下滑期。

2010年:资本重组、新帅上任,战略调整,回归中国,能否带UT走出困境?

不想用宿命论来解释,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语用于UT身上却恰如其分。

2010年的通信展上,UT斯达康正式启用了全新的LOGO,新任总裁卢鹰也开始频频亮相。UT斯达康似乎正试图,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轻装上路。只是这条路不是创业,更胜创业,尤其是UT 这样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有过辉煌光环,现在又饱受质疑的企业,路很艰辛。

旁观UT的发展,曾经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如今的UT如希望再度崛起,那么必须充分吸取以前UT的经验教训,其中高层是否团结一致、员工能否摆正心态、市场如何转型这三要素将成为UT斯达康此轮变革的关键。

一、高层:政令归一

UT斯达康的衰败,固然受到了很大市场的影响,如小灵通提前进入下滑期,IPTV迟迟没有起色等等,但这都只是企业业绩下滑的表面现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UT斯达康内部高管的争权夺利,从而引发了市场决策的混乱和企业信心丧失的恶性循环,并由此积重难返,一蹶不振。

UT斯达康成功于中国市场,但成功后的决策核心却放在了美国,屁股决定脑袋。导致了决策层和执行层间的意见不一致。而中国市场本身就具有极其特殊的国情,往往国人自己都琢磨不透,更何况是远在海外的以所谓商业规则为准则的老外们,其可操作性可以想象。于是在2005年后,市场业绩呈现不利后,中美双方各执一词,路线之争开始激化,从而导致了一年一个高管的不断离职,加速了UT的动荡。UT的兴盛源于四驾马车(陆、吴、周、黄)的齐心协力,衰落于各自的分崩离析。

权且梳理下UT高管的变更和幕后故事,也许会很有意思:

时间

变化

策略调整

2005

中国区总裁周韶宁离职

UT斯达康调整在中国利润率低的个人通信部门,转而加强无线、宽带IPTV业务的发展。大力发展海外市场,要转变成为全价值链和全球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2006512

UT斯达康董事长兼CEO陆弘亮向董事会提交辞呈,拟让吴鹰接任全球CEO

3G策略失误,彻底放弃WCDMA技术,损失达十几个亿。

中国市场实现盈利,但海外市场全面亏损。

陆宏亮采取以退为进策略。

20061011

建立由吴鹰领导的特别委员会,取消吴鹰升任全球CEO计划。

吴鹰建议将UT斯达康进行拆分,分成中国和美国两个公司,中国公司主要负责终端和IPTV。遭董事会否决。董事会坚持最佳方案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向前发展,在全球关键市场把握商机

20061223

董事会要求陆弘亮继续担任公司总裁、CEO以及董事会成员。

在中国和海外市场的重心博弈背后是吴鹰和陆宏亮的暗战。

20061231

UT斯达康创立者、CTO 黄晓庆离职。

黄晓庆的离职缘于和吴鹰之间的博弈。

200762

UT斯达康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CEO吴鹰离职,陆弘亮临时接替吴鹰担任中国区主管。

吴鹰因与公司战略有明显不同的看法被离职。UT斯达康的小灵通和宽带电视IPTV仍将以中国市场为核心,而包括宽带、光传输、基于IP技术的宽带电话(VOIP)、下一代互联网(NGN)等技术则将重点向海外市场拓展。

200871

皮特·布莱克摩尔(Peter Blackmore)出任CEO

自吴鹰离去后,UT开始进入了一个市场停滞期,尤其是中国市场,虽然高层说要重视,但始终无实质行动。而海外市场继续亏损。

200984

陆弘亮辞去所任职务;皮特·布莱克默担任公司总裁兼CEO,首席董事托马斯·托伊(Thomas Toy)接替陆弘亮出任执行董事长。

UT斯达康创业四元老悉数退出。

2009年,UT中国市场面临华为中兴的反击,市场全面下滑。

同时,公司开始频繁接触投资者,试图分拆出售。

201021

UT斯达康进行重组, 皮特·布莱克默退休,卢鹰升任公司总裁兼CEO

UT斯达康的决策中枢正式从美国回归中国,困扰UT多年的中美路线之争解决。

随着新管理层的到位,UT进入二次创业新阶段。

源于对小灵通的专注,源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UT斯达康获得了成功。但和很多知名企业一样,UT在完成原始积累步入持续发展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多元化陷阱。经验主义的错误,过分高估了自身的实力;国际化的诱惑,使得开始忽略中国市场;危机意识在光环面前淡忘,在战略规划上长期规划投入过多,而忽视了短期收入;对于多元化的发展过分乐观,最后在股市的压力下陷入彼此猜忌的分崩离析。

随着企业元老创业激情的减退和权力欲的增长,在 UT内部频繁的人事之争下,带来的是公司战略历时多年以“中国为主”还是以“国际”为主的摇摆路线。以及随之的市场无所适从下的不断下滑。

UT斯达康上市后的公司总部放在了美国硅谷,董事会成员中只有陆弘亮和吴鹰是华人,但陆长居国外,对中国市场并不了解,吴鹰了解中国市场,却久居国内,缺乏和董事会的沟通,意见往往得不到重视。决策和市场间严重脱节引发了中国和国际的战略分歧,更体现了中美董事之间的路线较量。而当一个公司核心团队陷于争权夺利时,市场业绩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感叹UT斯达康发展史上的很多战略布局,都是极具前瞻性的,但往往因为内部的人事纷争,缺乏有效的执行而导致了草率的放弃,如将所持有的百视通股份轻易的转让;轻率的抛弃已投入十几亿的WCDMA研发;甚至还公然发函致中国通信运营商,退出中国宽带市场的愚蠢举动。如今来看,哪怕当时有一项能坚持下来,UT都能获得极大的回报。不至于如此令人扼腕叹息,当年专注于小灵通的UT究竟去了哪里?而深究其原因,UT的衰败,与其说是他们市场战略的错失,不如说是人祸更为直接。

前车之鉴,2010年重组后的UT斯达康,走出困境的前提,首先就是要解决管理层的路线之争,打造一个团结的管理团队和一个有决断力的CEO,以做到政令合一。

从目前UT斯达康的公司重组结果来看,UT的这一顽症正在被清除。

1、市场重心回归中国,将决策机构由美国搬回中国,使决策与市场归于统一。

2、通过资本重组,引入国有资本,披上国企外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内市场拓展。

3、引入全新管理层,使得UT 的高管以华人为主,解决了UT一贯的中美路线之争。

4、新任 CEO卢鹰的履历来看,属于创业型,其为人看似温和,实则铁腕,经验和能力符合现在UT最所急需的。

应该说,在经历了数年的生存危机后,如今重组后的UT斯达康已经有了很大的本质变化,而对于新任CEO卢鹰来说也面临着难得的内部环境:UT原有创业元老悉数离职,董事会和管理层同心,使得其在战略决策上不存在过多的掣肘,可以做到令行即止;卢鹰自身非原UT体系人员,没有UT盘根错节的关系,可以在人事布局上不受牵制;UT的市场现状已经退无可退,反而可以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心态轻装上阵,放手一搏。

从外部环境来说,产业正处于三网融合的躁动期,各地运营商虽然迷茫却又总想有所作为,市场呈现出诸多的空白点,这就给了UT斯达康一个难得的喘息和发展的空间。无分广电电信,项目便是生存的根基。

但是,站在公司角度,所赋予管理层的权力的大小是和业绩期望成正比的,因此,以卢鹰为首的管理层也将面临着极大的考验。UT曾经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强势的CEO,UT要成功,首先卢鹰需要成为一只领头狼而非羊,另外,如何重新激发UT员工的信心和战斗力是当务之急。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