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科技产业的路上,中国要解决语言、文化、程序、质量和心态问题,才能向终端用户提供IT服务;印度则要解决所有基础建设事宜,从电力到房产,再到接入。两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中印两国不是合作,而是独立重复生产,双方都会失去重大机会。
今年中国和印度在信息科技业(IT)的竞争更加激烈,印度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临时限制进口中国电信设备,而中国则抱怨印度提高了工作签证标准。
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的印度研究主管艾杨格(Partha Iyengar)说,中印这两个经济大国的做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说,随着这两个国家在科技上的实力越来越强,联合力量才是更聪明的做法,尤其是在IT业进入云计算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
中国在科技方面的传统实力一直侧重于硬件和生产,而印度则倾向于软件和服务。但艾杨格说,IT业向云计算的推进,已使原来的那些范例失去了意义。云计算无须工程师在现场维护计算资源,而是通过远程连接进入。如果中国和印度在该领域合作,利用双方各自的传统商业实力并减少劣势,中国和印度在IT业的表现将更好。
艾杨格近日访问中国香港时表示,如果中印两国说,我们互不合作,将独立重复生产两样东西,这样双方就会失去重大机会。他说,中国要解决语言、文化、程序、质量和心态问题,才能向终端用户提供IT服务;印度则要解决所有基础建设事宜,从电力到房产,再到接入。两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艾杨格说,印度企业已拿出许多他们的中国同行还要研发数年的技术,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还差得很远。
印度的优势是:全球最大的IT市场大多都是英语国家,这对于英语十分普及的印度来说是个利好;印度企业和美国、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客户具有文化共鸣,这对现场客户互动至关重要;推动该行业决策的是企业而非政府。
而在中国,你所见到的都是企业家和国有企业……处于中间的民营企业总体上来说还是近年才崛起的,它们带动了银行业、医疗保健和电信业的发展。
中国的许多企业现在才开始考虑商业专家提供的前端顾问服务等问题。艾杨格说,而在经过15年的发展之后,印度企业不仅将达到这样的成熟度,更重要的是,还将获得顺应环境变化的灵活性。他说,中国企业还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当他们脚下的大地完全改变时,他们怎样来适应?他们还没有那种经验,那种经验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够获得的。
同时,“印度”这个品牌也不是没有缺陷。印度IT业多年来取得如此大的发展之后,从业人员正在成熟,这就带来了艾杨格所说的“富足问题”(problems of plenty)。
他说,有关印度已经取得多大成就的炒作,往往可能为一些灾难埋下伏笔。因为客户往往会低估和一个全新的国家合作所面临的挑战。
“富足问题”包括员工流失和工资上涨。资深员工不再像以前那样抢着轮班。在以前,由于一切决定都是围绕企业的发展而作出的,工作与生活的协调一直被忽略,而如今这个问题已经得到重视。
印度企业还面临着美国雇主熟悉的一个问题:员工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愿意流动。
艾杨格说,过去在印度,如果企业周五告诉员工:下周一要在伦敦或纽约报到。员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接到通知后,员工马上就会整理好行李出发,而这一走不是几天,很可能是接下来的一年。而其他国家的员工要是被要求这样做,多数人都会造反。然而,现在印度公司的资深员工也可能会要求提前一个月通知,而这种现象往往会成为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外,中印IT企业间的一些樊篱不容易打破,因为两国相互竞争的政治与商业利益仍旧是横亘在它们中间的一道屏障。
今年夏天,中国电信设备提供商华为、中兴在印度引起的争议引起了全球瞩目。这两家公司开始由于安全问题而被取消投标资格,后来又被要求提供某些代码才能销售。艾杨格说,政府这样做无法形成一种十分健康、彼此合作的环境。
另外一个不利于强化合作的因素在于,印度企业谋求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就必须穿越国有企业围成的迷宫,并突破它们带来的监管障碍。他说,印度企业为达成交易,常常只跟位于北京的中央政府打交道,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在中国,起决定作用的往往都在省一级政府。在这些交易中,所谓的“中国政府”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做生意最难的问题就是弄清楚跟谁合作,怎样合作。如果能够弄清楚这些事情,至少在省一级找到答案,那么很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