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运营商校园市场攻坚战渐入高潮。继前期为“校园准入”大笔投入后,运营商以资费为核心的比拼也愈演愈烈。从北京地区10元(人民币,下同)档套餐的推出,到南方某省运营商竞相推出1元百条短信包月,再到广州某运营商主推的集群网电话免费互打,运营商在校园市场的整体资费屡创新低。
尽管如此,多位运营商人士表示,对于校园市场规模投入仍具有较高价值。
低价校园市场ARPU值不低
在价格弹性较大的校园市场,运营商无疑更需要投入“真金白银”。除了对资费进行补贴,为了“决战校园市场”,各家运营商还推出了形式各异的赠送、优惠活动。
以北京电信为例,他们向北京30多所高校捐赠了2万部手机,并且每部手机均配备中国电信189号卡以及充值卡,并提供亲情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种投入力度并不是个别现象,据了解,从对校方、教育局、邮局的公关费用,到设备投入、资费补贴、终端补贴、入网礼品馈赠,再到后期对校园活动、学生会工作等的长期赞助与支持,各地方运营商对校园市场的投入数额巨大。
“目前具体投入额还无法估计,已知的几项有:SIM卡邮寄成本约300万元,翼机通每家院校(以5000人的学校为例)投入40~50万元,加上终端和话费补贴,投入总额至少达千万元级别。”某北方省份电信员工告诉记者。
不过该员工也表示,尽管整体投入大,由于校园市场目标用户集中,平均下来每单位用户的营销成本反而较低,“尤其对于电信这种新兴移动运营商,投入几十万拿下几千个用户,投入回报率已经很高了”。
电信专家陈志刚也表示,同比社会营销,校园营销的回报率相对较好,“在校园市场,运营商投入多以‘显性费用’为主,即校园市场目标用户集中而明确,所以每笔投入都直接且相对有效。而由于不清楚用户在哪里,我相信,运营商面向社会的单位用户营销成本会比校园市场高得多”。
此外,尽管校园套餐资费不断下调,但学生的活跃使用使得运营商仍可获得不错回报。“高校学生的ARPU值不算低,平均在40元以上,而部分特殊人群,如学生情侣等,他们的月消费额甚至可达一两百元。”前述电信员工表示。
马太效应
众所周知,运营商校园市场比拼的是未来,培养用户忠诚度、培育潜在的高端用户是运营商进行校园营销的最终目标。不过这毕竟是关于未来的考虑,也取决于运营商的用户维护能力。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相比其他用户市场,校园市场有成员感情联络密集、私人交际频繁且较易被引导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运营商在校园市场面临“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
“学生群体易受彼此选择的影响,聚类或者抱团属性明显,我们发现,尤其学生中的某些意见领袖类人物,影响力较强。可以想象,如果某家运营商放弃市场营销,而使其竞争对手获得多半的市场份额,由于学生市场的聚类特质,弱势运营商的残留市场份额会快速地为竞争对手蚕食。也就是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校园市场竞争中表现更为明显。”广东移动员工表示。
事实上,不仅学生群体本身,上述马太效应还可能延伸至家庭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用户市场。“我们认为,学生群体具有规模用户带动作用,通过网内通话费用降低等手段,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家长用户群体;通过一个学生对其周边人的影响,也能起到较好的口碑宣传效果。”中国电信个人客户部李姓员工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