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信管理局的“十条禁令”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目前校园通信市场竞争中的那些灰色甚至黑色地带。
就今天在校园市场中竞争的运营商而言,似乎是困在一个局中——“真金白银”地“砸”市场是必须的,一些并不严重的灰色行为是不得不做的,如果他们不做而对手做了,他们自身就会遭受损失——在这一市场上,运营商真正在经历着囚徒困境。
粗放式的消耗
尽管运营商从多年起就强调精细化经营、精细化管理,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重庆通信管理局市场处人士看来,当经营具体落到许多一线、底层时,基本仍是“粗放”的方式。
校园市场目前似乎正被这种粗放氛围所包围,“拿钱砸”是最基本的方式。
“虽然校园市场一直讲求低价,但在运营商初始开辟这一市场时,仍创新地推出了许多适用于学生群体的细分套餐、业务形式,沿用至今。而现在似乎都不是以比价低为主,而是看哪家运营商在各种争夺手段上花费得更多。”前述重庆管局人士表示。
过去几年运营商彼此之间校园推广手段、业务模式的简单复制,使得这一市场的创新点不断减少。
在监管部门的视野里,他们担心的是乱象对通信市场秩序造成的冲击、对通信业形象带来的影响,以及粗放式营销对通信业资源的消耗。
“当然,不可否认,校园个人用户市场发展了8年,已到了一个瓶颈期,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企业管理方面人士认为,“特别是这一代的年轻学生,对互联网的充分使用,使得他们对于许多传统通信业务提不起兴趣,黏住了上一代学生的业务、套餐对他们已没有吸引力。而现阶段,我们运营商的丰富互联网业务开发或提供能力还较弱。”
该人士认为,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优惠活动在校园里都失去了效用,一些运营商自然走起了歪门邪道。
在法国电信北京研发中心人士看来,中国电信运营商在校园市场的状况也正是他们在整个个人市场的缩影,一份最新报告显示,随着国内通信业务和运营商运营的不断成熟,国内通信业务对用户的吸引力以及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在过去一两年间达到一个高点,而目前反而陆续进入下降通道。
这种状况也正成为运营商一些开拓性举动的实施障碍。比如今年运营商开始将一些移动支付类业务、政企新业务推向校园市场,业务本质上可为校园市场带来更好的信息应用,但一定程度上由于一些不正当手段的使用,同时又由于用户和社会的不信任,反而使得这些业务受到极大非议甚至谴责。
“后续再有类似新业务推出时,来自监管部门‘讳疾忌医’的措施以及来自社会‘敏锐’的监督,可能使得运营商校园信息化业务的整体推进不会那么顺利。”前述电信研究院企业管理方面人士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
大进大出现象凸显
运营商对于校园市场高度重视,甚至在学生入网竞争阶段可以不惜血本,看重的自然是学生群体在各种新业务发展上的重要性,同时也期待他们有朝一日能够成为自己忠诚的高价值客户。
不过事实证明,如今这一远期目标的实现较数年前难了许多。
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目前很多地区运营商面临严重的用户大进大出现象,比如一年间某省运营商新增用户达千万,而同期间也有数百万用户离网。
一家数据系统厂商曾帮助多地运营商进行这种用户增加及流失现象的分析,分析显示,在用户增长和流失均较高的一些营业厅或代办点中,高校营业厅或代办点是重要部分。也就是说,校园市场虽总能实现突然性的用户高增长,却也是客户流失的重灾区,学生的忠诚度已不那么高了。
“就现在的学生而言,运营商希望将他们长期保持为忠实客户并最终发展为自己的高价值客户,其间所需要花费的努力可能会是从前的许多倍。随着校园通信业务、品牌、体验的同质化,运营商竞争的惟一手段似乎只剩下送礼和降价,且这样的促销手段也越来越频繁,每逢新学年或节假日运营商除了对新入网用户的争夺,就是对老用户的挖抢,学生用户面临的‘诱惑’太多,校园用户的频繁换号已经司空见惯,‘忠诚’比想象得要难很多。”北京联通市场部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