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的序幕,贵州通信业也正是在这一充满勃勃生机和振兴希望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新的改革征途。30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原邮电部、信息产业部的正确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贵州通信业全体职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集思广益的智慧和锐意进取的干劲谱写了一曲曲精彩的时代新乐章,贵州通信业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行业发展突发猛进,各项发展指标成百倍增长,通信服务惠及民生日渐凸显,其产业链的触角已经渗入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的重要作用。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电通信被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贵州邮电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
邮电合营、经营体制改革探索启动发展期(1978年~1998年)
1979年6月28日,国务院批转邮电部《关于调整邮电管理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明确实行邮电部和省、区、市双重领导,以邮电部领导为主。1980年2月1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邮电管理局《关于贯彻〈国务院批转邮电部关于调整邮电管理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的意见》,强调邮电通信是党和国家的神经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贵州省邮电管理局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全省通信企业进行了整顿,配备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清除“文革”留下的种种弊端,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同时提出到2000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在1980年基础上翻三番的远景目标,全省邮电出现了稳步发展的形势。1995年8月,贵州省联合通信公司成立(后更名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为通信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做了前期铺垫。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逐步推行局长负责制,经营承包责任制,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对计划财务、劳动工资、干部任免等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邮电分营、政企分开,体制改革活力加快释放,行业快速发展期(1998年~2007年)
1998年3月,根据九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原邮电部、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及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核准的信息产业部“三定”方案的要求是,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破除垄断、开展竞争、权责一致的原则,对信息产业部的职能进行配置。与全国通信管理体制改革大致同步,贵州省通信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寻呼剥离、邮电分营、电信重组、政企分开几个阶段:
寻呼剥离、邮电分营。1998年6月,原贵州省邮电管理局所属企业经营的寻呼业务从贵州省邮电管理局剥离,组建贵州省国信通信公司(2000年11月融入贵州省联合通信公司)。1998年10月,邮政经营管理从贵州省邮电管理局分离,组建贵州省邮政局。邮政分离出去后,贵州省邮电管理局现行管理体制暂不变动,作为贵州省通信行政管理机构,继续在以信息产业部为主的部省双重领导下,代表国家行使地区通信行业经营管理职能。在中国电信重组以前,继续负责贵州省内公用电信主体网的建设、运行与经营服务工作。
电信企业重组,引入竞争体制。1999年7月28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贵州省移动通信业务从贵州省邮电管理局中划分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贵州移动通信公司,后改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移动通信公司。2000年7月,中国电信集团贵州省电信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4月12日,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将相关资产及所经营的电信业务注入后,名称变更为贵州省电信有限公司。2001年3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分公司成立;2004年元月,中国铁通由铁道部剥离划归国资委管理,成为国有独资集团公司,贵州铁通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2002年5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重组后,原网通控股公司和吉通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并入筹建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贵州省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网通正式成立。2003年8月,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贵州分公司组建成立。
政企分开,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并重。2000年6月9日,贵州省邮电管理局宣布政企分开,经营固定电信网络与业务的企业职能从贵州省邮电管理局分离出去,保留“贵州省邮电管理局”名称,继续行使省内通信行业监管职能。2000年11月10日,信息产业部下达《关于贵州省通信管理局组建方案的批复》,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正式成立,全省通信管理的政府职能与企业运营职能彻底分开。2001年7月21日,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正式挂牌,履行通信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职能。2008年7月11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8]72号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挂牌成立。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电信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对省内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实行统筹规划和行业管理;发放地区性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进行电信设备进网管理;会同地方物价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督、管理本地区的电信服务价格与服务质量;保证公用通信网的公平接入和互联互通,协调电信通信企业之间的经济与业务关系;负责电信网码号及其他公共电信资源的分配和管理;通过组织协调保证通信与网络信息安全,负责专用通信和应急通信等工作。
至此,贵州省已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和卫通6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千余家信息服务商和通信建设企业的信息通信产业链,通信体制改革开放进一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通信行业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呈现蓬勃、快速发展的局面。
现代化通信网络四通八达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邮电通信进入了有计划有重点进行建设和发展的阶段,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挫折与干扰,全省通信业在曲折中发展前进。至上世纪70年代末,贵州省通信业在通信网络技术装备上仍旧十分落后,长途传输以架空铁线和无线电台为主,全省市内电话交换设备仍然是磁石式、共电式、步进制三式并存,贵阳市内至三郊区的通话还必须依靠长途人工接续,通信能力十分薄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通信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历经30年,已基本建成以省会贵阳为中心,地州城市为依托,覆盖全省城乡,沟通国内外的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全省通信行业以“统筹兼顾、行业共举、协调推进”为原则,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行业发展的大局,立足贵州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通信业在贵州省传统农业转型、传统工业改造、第三产业发展、信息化推进以及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贵州省通信业发展和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机互动。行业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软交换技术、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输与接入技术、无线宽带接入、IP技术等先进的通信技术正逐步广泛应用,基本实现了贵州省电信网络由电话网向信息网、窄带网向宽带网、单一网向综合网和智能网的过渡,正在向以IP为主导融语音、数据、图像等多业务为一体的新一代多媒体信息通信网演进。移动通信网络已覆盖贵州省所有行政村,并向自然村覆盖迈进。互联网宽带已覆盖全身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宽带接入网建设发展较快,数据传输骨干网传输速率大幅度提升。截至2007年底,宽带接入端口达到 96.65万个。互联网出省总带宽达到50.31 Gb/s,比“九五”末(0.546Gb/s)提高了91倍。
助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通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体现在电信业务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上,尤其是近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背景下,这种投资和消费拉动的支柱性作用更加明显。“十五”期间,贵州省电信业务量累计完成502.6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1.6%;电信业务收入累计271.1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0%,每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同期贵州省GDP的增长率;行业增加值占同期业务收入比重呈现增长趋势,规模投资增长方式逐渐向效益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同期GDP比重也呈现增长趋势,通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愈加显现;全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累计达192.75亿元,占同期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约为5.07%。2007年底,仅一年的电信业务总量就达到283.31亿元,电信业务收入达到98.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76亿元。
通信业作为信息服务产业,在增加社会劳动就业岗位、提高劳动就业率、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等方面贡献显著。通信业在信息服务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通信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通信终端设备销售商、业务代理商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仅贵州省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千余家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及通信建设企业(施工、监理、招投标)的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同时,通信业是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管理等高素质人才形成集聚效应。据2005年对贵州省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主业从业人员调查统计显示,按学历结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25%,大专学历占29%;按专业结构,技术类专业的从业人员占53%,经济、管理、营销类专业的从业人员占25%。通信业对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效应,整体提高了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对全社会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信息通信业务创新不断拓展社会信息化内涵。建国后,通信业基本电信业务仅仅是电报、电话、传真(相片、报纸),1978年全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电信业务迅速扩展到人民生活多方面,先后出现了住宅电话、公用电话、无线寻呼、电路出租、国际国内长途直拨、信息服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数据通信等业务,同时还扩展传统业务领域,向各类信息服务发展,更适应消费多层次多方面的通信需求。新业务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省信息化进程,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短信、无线上网、彩铃、彩信等增值业务成为消费时尚;互联网应用日趋广泛,宽带上网成为社会消费热点,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等应用程度不断提高。伴随新技术应用和带有上网功能的终端的逐渐普及,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也在迅速增长,并且增长幅度不断加大;短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增值电信业务发展迅猛,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7年全年短信业务量45.46 亿条(含无线市话),较有短信业务量统计的2002年(4.4亿条)增长了9.33 倍;省内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已达到 1175 家,其中获本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有 184家(民营控股企业占93%),跨省经营在黔备案的有 991家。
农村通信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三十年翻天覆地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农村通信发展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经过加强农村通信的组织管理、通信设施技术改造、农村电信资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实施“乡乡通电话”、“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等工程后,农村通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7年农村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73万门,固定电话机总数达到2.17万户。1993年4月,贵州全面开始全省农村电话自动化改造,到1999年12月27日,全省实现 “乡乡通程控电话”(固定电话)。2003年12月5日 ,全省实现移动通信“乡乡通电话”(移动电话)。2003年,为普及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全省采用ADSL技术实施“乡乡通宽带”工程,至2007年2月8日,全省所有乡镇全部实现互联网宽带覆盖,2087个行政村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乡乡通宽带”工程共铺设光缆700多公里,投入建设资金7200多万元。2004年9月,原信息产业部启动“村村通电话”工程第二阶段试点,贵州列为13个试点省份之一。2005年3月,省政府正式颁布《贵州省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实施意见》,对“村通工程”予以大力支持。2007年10月18日,贵州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以移动通信覆盖为主),“村通工程”共投入资金30多亿元,建设基站3897个,铺设光缆4.27万公里,为7566个行政村开通电话,村通电话率由2004年底的66.1%提高到100%。到2007年底,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209.99万户,是1978年(1.6)的130.2倍。在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2007年5月,贵州省通信管理局牵头组织省电信公司、省移动公司、省农经网在遵义、黔南、黔东南开展“三县三乡三村”新农村信息化示范试点,并逐步以点代面在全省铺开,拉开了通信业推进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帷幕。
政府监管保障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自1978年以来,贵州通信业在体制上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尤其是2000年实行政企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体制改革以来,贵州通信业服务全省经济社会的活力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通信行业运行模式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行业监管和管理取得突出的成效,保障了通信市场竞争有效、健康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丰富多彩通信服务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实惠,仅以电信资费为例,据统计,从2002到2007年5年间,贵州省电信价格水平整体下降了42.3%。同时,网络信息安全和通信应急保障在自然灾害、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公共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根据全省实际,先后编制了《贵州省通信行业“十五”发展规划》、《贵州省通信业“十一五”规划》,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部署的指导下,推出“村村通电话”工程、“乡乡通宽带”工程建设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引导全省通信行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健康发展。同时还制定发布了《贵州通信行业促进贵州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贵州省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电信服务规范——信息服务业务质量指标补充条款》、《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贵州省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等规定文件,并会同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贵州省电信市场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电信资费结构性调整方案》、《贵州省通信行业行政罚没项目和标准》等有关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全省通信行业监管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与此同时,贵州省通信管理局还组织全省通信行业围绕服务“三农”推进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等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省电信行业风气民主评议及行风“回头看”活动和全省通信行业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先进集体评选,开展全省通信行业互联网上网服务、手机短信息服务、公共垃圾邮件、淫秽色情网站等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以及通信建设市场清理整顿大检查、互联网站清理整顿和互联网站网上集中备案等监管行动,构建和完善了战备应急通信保障管理工作体系,坚持“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的原则,行业监管和管理工作逐步得以完善,保证了全省通信行业的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