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08/6/23 08:57

电信重组:失民心者失天下

Donews  龙真

高达数千亿人民币的电信行业的重组却没有给消费者发言的权利。作为电信服务最终的买单者,我们只能期望运营商尽快提供给理所应当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并保证最基本的服务质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地震使灾区通信联络急剧增多,四川等地长途话务量已上升至日常的10倍以上,加上断电造成传输中断,电话接通率降低。灾区的通信系统30多个小时过去后,仍然是不畅或不通。通信系统的畅通关系到救灾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是整个灾区人民的生命线。工信部不得不提出建议:用户通话尽量简洁,以缓解通信网的极度拥堵,最大限度支持救灾。

我国3G迟迟不上的弊端在这次地震中暴露无疑。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第一需要不是数据而是语音服务,这时3G强大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自动转换为语音处理能力,可以容纳和解决更多灾区通信,保障灾区语音通信的正常使用。而这是缺乏3G支持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使灾区白白损失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中国对自主研发的TD-SCDMA的3G国际标准的偏爱已经成为了电信重组的最大制约因素。为了保护3G自主标准和适时调整电信市场结构的双重目标,电信重组数年来层出不穷的传言已经让关注它的人们达到了麻木的地步。2008年国际电信日过后,人们期盼了多年的电信重组终于拉开了序幕。

迟到的重组

在中国的广大消费者中,有一个人数高达8000万的群体,把这么大的人群联系起来的是一个叫做“小灵通”的通信终端。它采用是一种源自日本的,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在当时网络尚未覆盖或者移动运营商资费较贵的地区,小灵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鼎盛时期用户超过一亿大关。由于没有全业务牌照,希望借助小灵通在移动通信领域打擦边球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为其投入重金在全国建立了数目庞大的基站,据悉基站数量高达100万个,是中移动的3倍多。而今,随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基站的增加和资费的下调,小灵通陷入了困境。基站建设、终端设备和运营成本,这些数额庞大的费用最后的买单者最后都落到了消费者的头上。北京一位王姓的女士愤慨的说,“如果早日实现了电信重组,固网运营商们拿到了全业务牌照也可以做移动业务,我们又怎么会选择小灵通呢?我很久不用小灵通了,现在看来小灵通真是白买了。”

一位业内人士愤慨的表示,中国已错过了电信重组的最佳时机,如果2005年重组,三网融合的进程就不会到今天都推而不动,就不会落后于国际电信强国,消费者也不会承受如此低效的服务和如此高的费用;如果在2006年重组,TD-SCDMA产业化的进程决不会象今天这样步履艰难,TD面对诸如系统与软件等方面需要攻克的难关也不会如此地孤军奋战,而电信市场结构的失衡更不会恶化到今天个别运营商已濒临财务崩盘的地步,而消费者也不会对国产标准如此丧失信心;如果2007年实施重组,至少还可以得到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给所有人看到一丝希望,但这一切都没有实现。

为什么电信重组的呼声如此强烈,而动作却又如此迟缓?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史炜指出,此轮电信重组绝不仅仅是一次国有资本优化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而是一次特殊的权衡结果。这不是一个公平和效率的概念,但却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必须做出的选择,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发展成本,诸多次的权衡没有理论依据,但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显然,电信重组的背后只能是是政府买单。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重组就是国家和运营商的事情,与市场和消费者无关。政府的国有资本优化和利益集团博弈就应该忽视消费者利益吗?事实上,政府买单的费用很大部分也毫无疑问的来自于基本上覆盖了中国公民三分之一以上的使用电信运营商服务的消费者。

不过电信重组客观上还是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议而不决的电信重组使当事的运营商们受到极大困扰,由于未来走向不清,消极等待的心态非常明显。电信重组直接指明了未来的走向,这迫使各大运营商要想图发展,就是需要在网络建设、新业务、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这些产生的效应,最后的获益者还会是消费者。电信重组完成了产业的重构,减少了一个主导运营商,一定程度上也是减少了一个网络的建设,减少了重复建设。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宣布,电信重组完成之后,将会发放3G牌照。这意味了中国消费者可以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通过更先进的电信技术,使用更多的电信业务。这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

降低期望值

从出发点上就漠视消费者需求的重组已经在进行之中,重组之后的运营商能否让消费者感到切身受益,这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电信重组过程中首要的是平稳过渡,保证质量,政策一致。虽然运营商们都信誓旦旦,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也都难以得到保证。单单是人员和设备都已经让运营商们手忙脚乱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指出,几年前网通集团整合小网通,员工数量是一百比一,整合了五年才尘埃落定,其结果是小网通全体“出局”。这次的人数比例为五比一,而且固网运营商的希望寄托在移动业务上,但占员工绝对多数的固网运营商又对移动的业务技术不熟悉。短期内用网通员工提供移动服务,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值得人们思考。阚教授的另一个疑问是,联通的C网和G网除了无线设备外,无论在网络、机房、设备、人员等方面,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无法分割。如果强行拆分,将是又一次大规模的重复建设,而且不短的时间内,两个网都无法正常运营。如果连设备分割都没有头绪,产权和责任不明确,又谈何为消费者服务呢?

电信重组后运营商要做的就是增强竞争,增强用户体验。通过这次重组,此前由于牌照限制,市场上是错位竞争,竞争实力不均衡,竞争不充分的情况正得以解决。在竞争加大的环境下,如何吸引消费者已经是运营商要考虑的首要课题。但在消费者最关心的资费问题上,得以降低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因为目前手机通话费用等已被分解到各种各样的套餐中去,降价余地有限,不过固网和移动运营商的结合可能催生出“手机-固话”组合套餐,这在价格上可能比单纯的单一网络套餐更加实惠。

小灵通用户和铁通卫通的消费者正面临着转网的问题,其中小灵通的形式更为严峻。2007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基本停止了对小灵通的投资。虽然固网运营商们“绝对保证小灵通用户的服务”。中国电信购买中国联通C网后,中国网通并入新联通后,小灵通用户如何转网暂时还没有定论。虽然在新的两大运营商们至少在半年内,可以肯定在网的小灵通用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当他们的移动网络部署完毕了呢?面对3G,小灵通的用户们不可避免的又要重复数年前寻呼机用户的命运?

面对着电信重组和即将到来的3G潮流,带号转网政策再次成为消费者们关注的焦点。一份网络调查中,有13.3%的网友表示支持这一政策全面实行。14.17%的网友投票认为,如果不实行带号转网,换网还要换号,实在是太麻烦了。已经呼吁了多年,国家也明确出台了相关法规,但这一政策在运营商之间就是难以推行。业内人士分析说,“带号转网”技术简单,成本投入也并不很大,但中国特殊国情下,每个手机号码上承载了太多的品牌资产。例如中国移动就成功地打造出了“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电信服务的客户品牌,并掌控着与其相关的特定用户群。为了抢夺用户,在运营商们尚未找到其他载体来承载品牌资产之前,对“带号转网”的抵制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一抵制即使在3G出现后也在所难免。

TD的尴尬

作为消费者,电信重组的结果他们并不关心,至于3G牌照之类和自己的手机终端采用的是什么标准的问题更不在他们的视线之内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过硬的通信质量就足够了。但作为国家,TD-SCDMA承担着中国电信行业自主创新,与国外标准竞争的重任,不得不千方百计的重点发展。因此,推广TD标准就成了电信重组和3G牌照发放之前的重中之重。而吸引中国的消费者正是TD标准能否做好的最关键因素。这种用户的不“感冒”与国家急切推广的矛盾成为目前中国移动通信行业里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据悉,国家正准备一方面把国际标准WCDMA牌照颁给新联通,CDMA2000牌照颁给新电信,另一方面却希望目前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仍占据绝对优势的新移动能够挑起支持TD-SCDMA的大梁。事实上,中移动对TD也并无信心,但身兼大任,它只好放手一搏了。

虽然面向的是消费者,但没有终端设备厂商的支持TD必将是无根之木。据悉,目前支持TD的终端设备只有38款,与其他两大国际标准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这些设备提供商中除大唐联想华为等中国本土企业外,摩托罗拉三星虽然象征性的拿出了几款产品,但支持力度上明显不足。而另两大世界巨头诺基亚索尼爱立信对此则置若罔闻。

虽然支持设备较少,但中移动正在这个领域开始了一场创造性的宣传攻势。在中国的各种媒体上,TD-SCDMA的广告已经铺开。这是一个崭新的宣传策略,历史上人们很少对一种标准进行如此大张旗鼓的宣传。在人们看来,标准只是一个技术体系,并不会成为直接的商品。这就像消费者并不会关心每个产品零部件的构造和性能,他们所关心的只是最终消费品的整体效能一样。把TD-SCDMA技术以一种品牌的方式运作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为如果要统治一个产业,如何使一种技术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接受,除了产业内部推动以外,利用产业外部的力量制造影响力则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而通过外部消费者来认识这一标准的重要性,并成为共识后,将极大地缩短产业上游和消费者终端之间的距离。当TD标准成为消费者购买3G手机的首选,而手机品牌都退居次要地位时,中移动所主导的封闭的产业链条上的终端设备的招标没有理由不遭遇疯抢,TD标准也不可能不占据市场主流。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已经快令国人信心不足的TD-SCDMA技术标准的质量怎样才能重新被消费者们认可呢?如果TD久久不能得到认可,那这次重组的意义又有多大呢?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