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时通信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伴生的一种新型交流互动表达形式。随着我国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即时通信在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发重要。本文着重对即时通信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舆论影响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即时通信 舆论 影响力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即时通信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于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互动的表达形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已突破2.77亿,同比增长23.7%,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占总体用户的1/3,规模达9141万。①即时通信已成为目前网民在网络中交流沟通时最重要、最经常使用的载体和途径。
何为即时通信
从1996年以色列几个年轻人编写开发了ICQ(I seek you)成为即时通信工具的雏形后,即时通信从最初的仅限于文字沟通最终发展成了与其他通信方式如E-mail、手机短信整合,以文本、图片、语音以及视频为载体的即时沟通、系统共享、多种通信方式整合、附带多种非沟通类的功能的互联网移动综合服务的全方位交流形式。
按照易网国际《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报告》中的领域定义,即时通信(简称IM,Instant Massaging),是一个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实现沟通信息实时收发以及相关辅助信息的即时更新。目前在中国网民中应用的即时通信工具有腾讯QQ、新浪UC、网易泡泡、MSN Messenger、雅虎通、Skype、阿里旺旺、飞信等。
即时通信的舆论化现象
关于舆论和网络舆论。从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看,学者们给舆论所下的定义不一,各有侧重,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如果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出发,笔者认同陈力丹对舆论的解释,即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③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表达意见和看法的新型平台,同时也令一种新的舆论形式,即网络舆论成为正式的社会现象,并被广泛应用。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舆论就是网络公众针对现实社会或网络中出现的某个议题通过互联网所表达、传播的社会舆论。换句话说,网络舆论实际上只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论形成后的发展路径是跳出网络虚拟空间,对现实产生或利或弊的舆论影响。
即时通信的舆论化。随着舆论在网络上所显现出来的巨大生机与活力,即时通信对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对于即时通信的这种舆论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其自身所具备的特征加以分析和说明。
高度体验性:用户的唯一登录号及密码使得用户对这种产品有了一种“私人世界”、“精神家园”的情感倾向。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加,用户与自己好友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越来越多,亲近感也越来越浓,进而产生了较高的信任度。这些也使得用户对这一平台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多。即时通信已作为用户的“无形资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网络项目。同时为了得到更好的交流、功能服务,大量即时通信用户会投入更多的金钱、精力、时间,这种投入无疑又增加了用户的体验度和“珍惜度”,乃至成为用户心理和情感的寄托。而网民的这种心理和情感倾向会在长期频繁的交流互动中趋于相同,这就为网民影响舆论提供了可能。
高度自由性:首先,与论坛、博客、新闻跟帖等进行信息发布、交流沟通时要受审核与验证不同,在即时通信工具的运用中,网民想说的任何话只需自己点击“Ctrl+Enter”便可将信息发送到自己的对话对象那里,无需经过任何其他人的“把关”与“过滤”; 其次,信息发送接收不受“现时”限制,即使对方不在线,所发送的信息也可以在对方登录使用时即刻显示出来,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再次,“分身”对话。不用改变时间与地点,网民可以和多个人或多个组(如QQ群)同时进行交流,且相互之间不影响,信息相互之间隔离、独立、保密。即时通信的这种高度自由性无疑为情绪乃至意见的表达营造了一个便捷、畅通、保险的舆论氛围。
高度的现实性:从即时通信中的交流对象来看,应该有两个大范畴的界定:其一是这种通信模式主要是和现实生活中已经认识熟悉的人交流,诸如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其二就是或因商业交易关系、或匿名交友等原因与完全不认识的人交流。④不论哪一种,都会在之后频繁的网络交流中产生一种“虚拟形象”,并在好感与深入交流中使彼此间的陌生感逐渐淡化、消失,形成一种“心理熟人”,进而产生较高的信任度。这种现象极易使“网络熟人”纷纷从“线上”走到“线下”,在现实中集结、活动,极可能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