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使其在众多支付方式中脱颖而出,受到人们的青睐。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的报告称,2010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将达到1.086亿户,较 2009年的7020万户增加54.5%。2009年中国移动支付活跃用户为2000万户,支付规模达到19.9亿元,用户黏性的提升和更多近距离支付业务的发展将使手机支付市场收入规模快速提升,预计2010年年报底市场规模将突破30亿元。手机移动支付业务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展示了该业务的美好前景。
上海世博局和中国移动共同推出世博手机门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世博手机门票的国家。用户只要使用内置了RFID的SIM卡,即RFID-SIM卡,就可以通过手机购买世博会门票、刷手机进入世博园、刷手机在园区购物,可以收到多种世博信息,而无需购买纸质的世博会门票。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在北京举行的2010年中国移动产业支付论坛上表示,工信部正在开展小额手机支付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并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筹备下一步的标准制订。主管部门表示将协调形成产业合力,以保证产业蓬勃发展的热情。
2010年9月1日,将施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将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鼓励各类支付服务主体通过业务创新不断丰富支付方式、提高支付服务效率,以顺应社会公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支付服务需求,对移动支付产业来说无疑是一项利好政策,同时使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公司经营范围更清晰,明确支付业务发展方向,加速行业发展。
所有这些迹象表明,企业与政府都在努力做好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移动支付的使用将会给产业链各方带来空前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便利。已经超过7亿人的手机用户也使得我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移动支付”的基本特征
关于移动支付的定义,目前国内外移动支付相关组织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行业内比较认可的为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的定义: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移动支付属于电子支付方式的一种,因而具有电子支付的特征,但因其与移动通信技术、无线射频技术、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移动性。随身携带的移动性,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结合了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性,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
及时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信息获取更为及时,用户可随时对账户进行查询、转账或进行购物消费。
定制化。基于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简易的手机操作界面,用户可定制自己的消费方式和个性化服务,账户交易更加简单方便。
集成性。以手机为载体,通过与终端读写器近距离识别进行的信息交互,运营商可以将移动通信卡、公交卡、地铁卡、银行卡等各类信息整合到以手机为平台的载体中进行集成管理,并搭建与之配套的网络体系,从而为用户提供十分方便的支付以及身份认证渠道。
“移动支付”背后的强大产业链
移动支付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将使得国内运营商加紧与银行、银联、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等合作,提前抢占集团用户、商家以及终端用户。手机支付商用试验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包括芯片、卡厂商、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以及手机厂商在内的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
移动运营商
无论是远程移动支付还是近程移动支付,都离不开运营服务平台的搭建,如果说设备制造商主要是基于手机现场支付的话,那么运营服务平台提供商除了能够支持现场支付外,还将致力于支付平台的建设。移动支付将给手机增值服务带来最令人兴奋的杀手级应用,业务发展的前景不仅将为运营商带来可观的业务增长收入,而且会使手机的价值产生一个质的变化,使手机成为集通话、信息服务、多媒体服务、金融交易工具于一体的个人智能服务终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