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年牛顿看见一个英国苹果落地,引发了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如今另一个美国苹果带来的动静也不可小觑。
7月29日,业内传出联通引入苹果iPhone一事已成定局的消息,30日中国联通股价表现惊艳,涨幅达9.57%,直逼涨停。
无独有偶,就在去年7月10日,由于中国移动发言人宣称没有iPhone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表,当天中国移动在香港的股价下跌1.2%。而今年早些时候,每一次联通将引入iPhone的传言,几乎都能带动股价的上涨,可见国人(包括海外投资者们)对这颗“苹果”的追捧。
很快,有分析人士列出了引入iPhone的四大好处:第一,吸引用户,第二,提升运营商品牌影响力;第三,提高ARPU值;第四,推动移动数据业务发展。言之凿凿,似乎苹果真的是个“活雷锋”,不远万里推动中国通信产业来了。
但是且慢,我们的笑容是不是真的可以那么灿烂呢?
先拿吸引新用户来说,苹果的“说客”们喜欢举一个例子:AT&T2007年下半年引入iPhone后,其新增用户超过竞争对手Verizon30%,但是支持者们拒绝提到的是,现在AT&T已经为iPhone用户带来的巨大上网流量苦不堪言,其发展新用户的速度已经下降。这些用户上网费与其他用户一样,但其数据下载量是其他智能手机用户的2-4倍。甚至今年5月13日,还有报道AT&T发表声明,封杀了专为iPhone用户开发的媒体播放器软件SlingPlayer。
再说提升品牌影响力,这一点,谁也拿不出什么例子,只是说“两个品牌并列时,运营商品牌价值得到了提升”,其背后的逻辑是,苹果很高贵,拥有两亿多用户的“联通”放在拥有两千万用户的iPhone旁边,也将分到点“光辉”。
第三,提升ARPU值,据说iPhone用户每月平均话费是其他智能手机用户的1.5到2倍。但是作为一名消费者,首先我不觉得花的通话费比别人多是件好事;其次,在苹果用户的消费中,收入的10%-30%是要给苹果分成的。在中国,尽管据说苹果不分成,但联通也还是要投入大量的补贴,而且在中国卖的iPhone比国外同类机型要贵,实际上相当于苹果把分成的钱一次性拿到,运营商能否得到好处很难说。
至于提升数据业务收入,苹果坚持通过自己的在线商店直接向客户出售iPhone应用程序,运营商其实只能赚个“管道”钱,是否有利可图姑且不论,这些增值业务能否在中国落地,也有很多门槛要过。
就在7月16日凌晨,由于经手寄给苹果公司的16台iPhone少了一台,负责代工的富士康公司年仅25岁的员工孙丹勇不堪压力跳楼身亡。虽然此事与苹果iPhone进入中国无关,但却很难不让人把两件事联系起来。
2004年,曾有美国媒体给苹果iPod的生产算了一笔账。当时iPod就在中国组装,负责组装的中国公司每个iPod可赚4美元,采用的中国台湾芯片出厂价12美元,而iPod的市场售价当时是265美元!现在iPod换成了iPhone,制造业的利润分配格局想必也不会有多大改变。
在这里,我们似可为“苹果落地”总结出一定律:中国人流汗,中国人掏钱,中国人组装,中国人卖,还有极个别中国人为它而流血;美国人思考,美国人建网店,美国人分配收入,美国人赚钱——就这样,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