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O2在全球手机业巨头——诺基亚的眼中,形象变得有些突兀起来。原因很简单,面对龙头老大推出的全新旗舰机型N97,在所有的英国运营商中,只有O2一家未买账。细究起来,并非O2与诺基亚之间有着“深仇大恨”,才导致N97未加入其定制手机阵营。业界普遍比较认可的一个合理的解释是,O2是苹果iPhone在英国的唯一一家合作运营商。由于选择了与iPhone进行排他性合作,O2自然不可能再引入iPhone的强劲对手——诺基亚N97。透过这一热点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排他性合作正凸显出“铁腕”特征。但是,“铁腕”往往意味着走向极端。对于运营商而言,这样的排他性合作是否仍然能够发挥“利大于弊”的作用呢?
笼络特定用户
排他性合作的“鼻祖”,正是苹果。自从第一款苹果iPhone,经由美国运营商AT&T之手传递给用户以后,排他性合作就在手机制造商与网络运营商之间,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合作模式。
所谓排他性,是指一旦双方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一般为国家),不会再有第三方(无论是运营商还是手机制造商)能够介入。例如,在iPhone的早期推广阶段,苹果在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家运营商作为唯一的iPhone运营商,如美国的AT&T、英国的O2。此外,排他性的定制合作,往往还会伴随排他性的渠道销售合作。换句话说,用户的购买途径是唯一的,用户通过定制获取优惠的途径也是唯一的。
在排他性合作下,运营商能够获得独一无二的差异化优势,这有助于帮助其实现上佳的市场表现。以AT&T为例,通过与苹果iPhone的排他性合作,其不仅赢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AT&T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苹果i-Phone在今年第二季度挽救了AT&T。苹果新推出的3GS版iPhone帮助AT&T增加了140万名新用户,从而使AT&T的用户总数达到了7960万。此外,AT&T在今年第二季度启用了240多万部苹果iPhone,新增加的iPhone用户中有三分之一是AT&T的新用户。
排他性合作,正在被手机制造商所采纳,尤其是新加入者。在任何一个行业,新加入者往往都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互联网巨头Google就是这样一个手机业出现的“新面孔”。与此同时,苹果的排他性合作模式,正在成为手机业与运营业合作的一个新标杆,自然也不乏追随者。于是,Google最初基于自有操作系统平台Android推出的两款手机(由中国台湾的手机制造商HTC生产),同样与运营商采取了排他性合作,合作方分别为T-Mobile和沃达丰。
放弃整个森林
排他性合作,并非只有光辉灿烂的一面。当运营商在安逸地获得因排他性产品而吸引来的客源的同时,却也不得不作出相应的“牺牲”:被迫向手机制造商提供相应的特权,例如相对高额的利润分成。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排他性合作模式本身,就存在因“放弃”而遭遇风险的可能性。
排他性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为了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因此,排他性合作模式建立的前提,在于某个手机品牌具有足够强大的用户号召力,运营商能够因此而获得实实在在的用户增长。但问题是,能够满足该条件的手机制造商并非只有一家。对于O2而言,放弃了N97,即放弃了诺基亚的追随者。如同最初的苹果迷,会因为iPhone而离开原有运营商、投向AT&T的怀抱一样,N97作为诺基亚最新推出的旗舰手机,同样也会促使用户呈现上述的迁移。
由于排他性合作,而放弃其他手机制造商的用户号召力,这是运营商必须付出的牺牲。在全球手机市场上,诺基亚蝉联第一名的桂冠已经长达数年之久,将诺基亚称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手机品牌”,丝毫不为过。目前,诺基亚大约占据了全球手机市场40%的市场份额,在英国的用户数也高达2200万。由此可以推断,在英国O2的用户群中,诺基亚的追随者自然不在少数,N97的潜在用户自然也不在少数。这样一来,O2的用户就会出现在运营商品牌与手机制造商品牌之间,进行艰难抉择的状况。这对于O2的业务运营,显然造成了相应的威胁。
被排他性合作“拒之门外”的手机制造商,自然也会蒙受损失。作为英国最大的运营商,O2占据了英国用户市场上30%的份额。不能进入O2的定制手机阵营,就意味着高达30%的用户市场,向诺基亚的N97关上了大门。而且,这扇紧闭的大门,至今未有任何松动的迹象。O2发言人表示,“我们目前并没有任何计划,通过我们自己的渠道发售诺基亚N97”。其理由也相当地轻描淡写:“目前我们的手机产品库款式、数量已经相当丰富,能够满足我们用户的需求。”
“铁腕”能否延续?
英国O2将诺基亚N97拒之门外的关键原因,显然并非像其所宣称的那样。苹果坚持的排他性合作,尤其是针对竞争对手的排他性合作,在这里发挥了作用。但问题是,当运营商在权衡利弊时,这种排他性合作的优势还是那么突出吗?
O2力挺苹果iPhone的原因,在于坚信其能够拉动数据业务流量的增长。目前,O2正在兑现其对于苹果的承诺,即拒绝引入诺基亚N97。在这背后,是O2对于iPhone满怀的信心。目前,iPhone的用户,已经因为对于“数据的渴望”而著称,他们使用数据业务的频率和时长均优于其他类型手机的用户。与此同时,在i-Phone面市两年后,新的升级版本已经上市,而O2将会继续与苹果合作,进行联合的市场营销。
在iPhone上进行的高额补贴,似乎也让O2没有资金引入新款手机。这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其业务的发展。没有丰富的产品,就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用户时刻变化着的需求。市场咨询公司InformaTelecoms&Media的首席分析师DavidMcQueen指出,O2在昂贵的iPhone补贴上,已经耗费了数额巨大的预算,因此不可能再负担得起已经定制了的手机——诺基亚N96。目前,O2仍在发售N96,但却有意使该款手机淡出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O2将发展用户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部iPhone手机上,风险就似乎太过于巨大了。
在遭遇排他性合作的拒绝下,诺基亚进入O2定制阵营还有意义吗?市场咨询公司Ovum手机产业分析师认为,诺基亚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与O2合作的价值所在。一个很有可能的状况是,O2潜在的高端智能手机用户,都已经率先被吸引为iPhone的用户。换言之,O2用户对于诺基亚N97的需求并不强劲。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需求不强劲,同样也将体现在iPhone身上,因为iPhone的用户群也是特定而有限的高端智能手机用户。
对于这种“铁腕”式的排他性合作,运营商的担忧也开始浮现。在合作中,手机商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地强势起来,在利润分成中也开始谋求越来越大的份额,必然会造成运营商地位的弱化。排他性定制,对于运营商而言,就如同将一条大马路变成了小胡同一般。担忧的存在,预示着变化的来临。这种排他性合作,虽然盛行,但却未必能够延续下去。BorisNemsic,俄罗斯第二大移动运营商Vimpelcom的CEO日前就表示,“参与排他性合作的运营商,正在严重削弱其市场地位”。目前,iPhone虽然已经进入俄罗斯市场,但却与三家移动运营商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属于非排他性的合作。BorisNemsic强调:“排他性合作,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无法持续下去的。对于一家本来有可能赢得100%市场的运营商而言,为何却要局限于某个手机制造商所能带来的30%潜在市场呢?”
面对“铁腕”,诺基亚显然不会是第一个被拒之门外的手机制造商。虽然iPhone最初以全新的理念,彻底颠覆了用户对于手机的看法,但其他手机制造商却并未被远远甩在后面。在iPhone诞生两年之后的今天,与iPhone能够同台竞争的机型也越来越多。换言之,iPhone独步江湖的时代,正在一点点远去。接下来,是否iPhone仍能够依靠排他性合作,而规避更多涌现出来的竞争呢?答案,显然存在着许多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