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0/11/22 11:35

“大进大出”谁之过

通信世界周刊  周海华

无论是在2G时代,还是在如今的3G全业务运营时代,运营商均面临着量质博弈的选择,在量与质的博弈中,用户大进大出、内部倒网频繁、离网率持续攀升已成为目前困扰运营商发展的顽疾,也是运营商有效发展的隐忧。有进就有出本是正常现象,不过有效发展不足、量与质发展失衡就存在问题,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充分把握当前影响运营商大进大出的因素,找准提升有效发展率的着力点,笔者利用微博、博客、QQ、邮件等向业内外人士开展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共有160多人接受了笔者的调查访问,其中运营商从业人士占53.6%,其他行业人士占21.4%。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引起“大进大出”的原因来自于运营商、竞争对手、用户自身等多个方面。

市场竞争使然?

又至一年岁末,运营商开始了疯狂的用户回报活动,为完成明年的收入任务开始捆绑用户,更刺激他网用户进行转网,拉动新增用户量提升。一般采用的营销套路为预存话费送话费、预存话费送手机、预存话费返现金券、积分送礼品等。

从运营商的促销模式看,其营销政策主要特征是:其一,只针对新增用户,即不是新入网用户不能享受补贴;其二,阶段性补贴,到期停止;其三,给予在网用户的优惠低于新用户补贴。上述特征导致老用户若想享受和新用户一致的优惠就必须换新号。

分析老用户行为可发现:其一,在交费或更换手机时便于接受到新入网可获优惠的宣传;其二,单纯的新入网优惠一般幅度不大,但新入网购机补贴的诱惑可以让很大比例的消费者考虑换号;其三,换号的成本越来越低;其四,这种对老用户的歧视政策本身即导致用户忠诚度大大降低;其五,享受过一次换机补贴的用户下次换机时会主动寻求优惠资讯,并设法再次获得优惠。因此,一定比例的老用户更换手机时会被动接受优惠宣传并换号,享受过优惠的用户在优惠到期时会主动享受新入网优惠。

在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上,资费仍然是最敏感的营销要素。多项调研表明,多数用户是因为有更为经济实惠的服务而选择了离网或者转网,受资费影响的离网用户在内部转网用户中的比例较大。

运营商“自作自受”?

从运营商的内部考核导向看,目前运营商对内部纵向考核体系主要由发展类和效益类指标构成,主要指标占比为年收入任务、利润任务、新发展用户数任务,这些考核指标完成如何直接与省、市两级运营商的薪酬总额及运营商领导的绩效考核挂钩,而省市两级运营商为了完成每年的新增任务用户,采取的都是“涸泽而渔”的营销方式。尤其是随着通信市场的饱和,新增空间越来越少,为了完成每年的新增任务,只能对网内用户进行倒网营销,以致净增用户比例偏低,有效发展率不足。

从运营商的产品设计来看,目前运营商的主要新增市场为高校学生市场、春节返乡市场,运营商主推的是预付费产品,也是新增市场的主流产品,该产品入网门槛低,用户易流失,无忠诚度,加之运营商维系手段和政策缺失,因此预付费用户是每年运营商流失用户中的最大构成部分,据相关统计约占运营商流失用户的60%以上。

服务因素也是用户大进大出之因。现阶段运营商之间的资费差距渐渐缩小,服务对用户的影响越来越大,不愉快的服务经历、服务功能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用户离网行为的发生。

渠道利益驱使?

运营商大进大出、有效发展率低还与渠道有关,部分渠道恶意套取运营商的发展佣金导致用户转网频繁。

无论在2G时代,还是3G时代,渠道都是运营商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的“杀手锏”。然而在利益至上的商业时代,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商业合作伙伴,于是渠道商经常“倒戈”,年复一年地从运营商钱袋中套取高额的代理费和补贴。运营商对此是既爱又恨。而对于如何掌控渠道,运营商出台了一些措施,可收效寥寥!

当前运营商对社会渠道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发展用户数量和代收话费数量,社会渠道的月收入=代收话费金额×2%+月放号数×单位放号佣金标准。这种考核手段在市场迅速发展的经营初期促进了社会渠道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和忠诚度,但随着市场的成熟和饱和,这种简单、粗放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渐趋凸现,导致合作商与运营商“貌合神离”。

尤其近两年,运营商在渠道布局上的竞争加剧,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使得渠道经营商常常抱怨,一方面运营商给的补贴太少,市场饱和程度高,放号发展及话费代收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渠道越来越多,价格越走越低,店面租赁费用渐涨,利润越来越稀薄。两方面因素同时作用,致使渠道经销商为了维持基本的利润,不断地引导老用户进行倒网换号,通过新增用户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渠道受到利益驱使,不断根据运营商的政策变换“运营商首推率”,并利用运营商的优惠政策策反用户转网,以增加其放号收益,从而导致各地运营商虚增放号明显,营销成本不断攀升。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