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G业务落地中国市场之日起,关于资费的攻伐就未曾停止过。资费究竟偏低还是偏高?电信运营商和消费者各执一词,各有道理。其实,3G资费降与不降不在于用户的需求多寡,也不在于监管部门的行政指挥棒所指的方向,而是要看传统的语音资费下降的幅度与速度。
从目前运营商ARPU值来看,2G语音仍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从运营商对于设备的升级和维护策略也可看出,2G的升级和优化仍是重中之重。在保证2G语音业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3G网络的选址和建设才逐渐进入正轨。作为现金牛,2G语音的地位无可厚非,但是充足的利润率,也导致运营商对于3G数据业务的发展并不积极。目前运营商对于3G的定位多是2G市场的补充,或是拉拢新客户的手段,甚至对于大部分核心客户,运营商的服务人员会明示不建议其现在导入3G网络。
作为3G普及的一个关键项,资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诟病的来源。而随着3G业务的推广,一些对资费不敏感或者没有概念的用户也因为实际教训成为了声讨者。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报道,刘先生在定制了3G数据业务套餐两个月后,又不得不换回原来的动感地带。原因是其安装的第三方数据流量监测软件与运营商的流量记录相差甚远,而多出的部分又价格不菲,让其无法承担。
其实刘先生是一个消费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和热情,同时对运营商的定价有一定承受能力,这群人本应该被看作3G业务发展最有力的推动者。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屡遭挫折后,刘先生似乎正朝着3G反对者的方向走去。
的确,在没有实施公正、合理的第三方流量监控办法之前,消费者、特别是对数据业务需求较大者,很难对运营商单方面的流量统计结果表示认同,其结果必然是退网,甚至纠纷。
运营商显然对此还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依然按照自己的计费策略搭建后台系统,把重点放在防止恶意欠费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方面,而不是重点考虑如何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应用体验。无法得到满意的体验,反而掉入“陷阱”,消费者当然不会为3G买单,甚至会伤害到一些对3G抱有希望的潜在用户群。如此运作,不出半年,3G必将走进死胡同。
与目前国外比较成功的3G商用案例相比,国内3G资费明显偏高,客户细分不够,业务种类也较少。可喜的是,运营商们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开始在业务和资费上吸取国外经验。比如按天收费,又如月使用流量封顶,避免出现天价资费。还包括引入3G+WLAN,通过带宽更高的WLAN对3G数据流量分流,同时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随着话音业务收入的逐渐下降,运营商将更快地把竞争中心从语音转移到数据业务上。而如何设置资费策略?相信运营商将把用户接受能力和使用感受放在考虑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