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联通全业务品牌“沃”的面世,三大运营商3G品牌的战争开始升级。“天翼”、“G3”、“沃·3G”都试图抢占用户的头脑,电信运营商的品牌大战拉开序幕。
但运营商的品牌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运营商在有意识地向自己的目标客户传递自身独特的品牌理念,但是当“华丽”3G概念扑面而来的时候,却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心中充满疑问。3G是什么?3G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选择谁的3G?运营商不停地用品牌宣传刺激用户的认知神经,企图让用户接受自己,用户似乎并不十分明白。3G导入期,用户的疑问已经成为运营商品牌建设中的关键的“病症”,必须加以诊治。
问题1:品牌与业务“分离”
“我们知道天翼是互联网手机,可他跟互联网的关系在那里?我还是用它来打电话、发短信。”一位中国电信的用户向记者表示。
针对这一点,网舟咨询总经理翟文军表示,目前,3G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也正处在导入期,因此,运营商不宜向用户传递过多信息。他强调,全业务环境下,品牌影响力的有效建立,运营商不仅需要建立清晰3G以及全业务品牌的品牌体系,更需要后续将业务与品牌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行持续的坚持和资源投入。
从品牌建设的阶段来划分,品牌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名,采取的手段是广告,捕获的是消费者的眼球。第二阶段是满意,承担的载体是产品,取决于消费者的体验。
第三阶段是忠诚,采取的手段是情感,捕获的是消费者的人心。第四阶段是崇拜,承担的载体是文化,打造的是消费者认同的精神。就目前看来,运营商的品牌推广仍然处于第一个捕获用户眼球的阶段,并没有攻占人心。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郑文富指出,3G品牌背后的价值仍然在于业务和服务的支撑,一个创意独特、策划周密、操作良好的品牌,在市场前期很有可能得到部分用户的追捧,形成一时的热潮,但后续的运营、服务、维护以及新元素的有序添加,才是一个品牌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最终形成号召效应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