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收费还是单向收费合理,这个问题已经盖棺定论。回顾这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思考未来的资费结构优化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双向收费和单向收费,哪个更合理?
从运营商角度讲,移动用户无论是主叫,还是被叫,在通话时都要占用相同的无线网络资源,所以许多国家的移动运营商在相当长时间都采用双向收费。
从普通公众角度看,移动通信发展初期采用双向收费非常合理。
最初手机是个“奢侈品”,使用者大都是有钱人,而普通公众使用固定话机,因此采用双向收费让手机用户承担自己通话时所使用的网络资源成本具有显著合理性。若当时采用单向收费,那么就会变成拿低收入者的钱来补贴高收入者。
但是,随着手机逐步从奢侈品成为大众消费品,移动通信越来越变成一种“公益事业”,这时候双向收费的问题就越来越显著,单向收费就变得更为合理。这种合理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向收费更加尊重消费者的选择。双向收费导致客户要为不想接的电话、打错的电话付费,这使得很多客户陷入不敢开机或者来电话不敢接听,但又怕耽误重要事务的尴尬之中。
2、谁主动谁付费更合理。无论在商品市场还是其它服务市场,都是谁发起谁付费。如果你的信箱里总有人给你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要找你付费要钱,估计谁都不会甘心情愿。
所以,从普通公众角度看,当手机变成大众消费品后,单向收费更为合理。
以上分析说明我们考虑资费问题时应坚持两个原则:
1、环境变了,资费也要变,应该持续地对资费结构进行优化。
2、资费结构优化应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单向收费最大阻力来自固话运营商
单向收费最大的阻力并不是来自移动运营商,而是来自政府和固话运营商。换句话说,前些年,单向收费没有全面开展的原因不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不想搞,而是政府不让搞,固话运营商强烈反对移动搞。
随着移动通信资费的不断下降,移动替代固话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电信、网通等固话运营商用户流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固话运营商推出了“小灵通”,从技术上讲,小灵通技术十分落后,通话质量差,通话盲区多,且无法漫游,其主要优势就是单向收费。如果移动运营商也搞单向收费的外,其“小灵通”就很难发展。我记得我们公司2000年时候就在嘉兴搞一个小规模的单向收费试点,主要是想搞明白单向收费对话务的影响,当时我正在开发计费系统,所以比较清楚。可是过了不久,固话运营商就去告状了,主管部门就来查资费问题,结果这部分试点就被停掉了。
除了政府管制外,另外一个阻碍单向收费进程的就是不对称结算政策:固定电话用户拨打移动电话时,固定运营商不向移动运营商结算,移动电话用户拨打固定电话时,移动运营商向固定运营商结算0.06元/分钟。至于不对称结算的理由,当初说是固话运营商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及移动运营商是双向收费。这个不对称政策的结果就是移动运营商每年给固话运营商数百亿,可以说固话运营商拿了移动运营商的钱,来发展“小灵通”,反过来用这跟移动运营商竞争。
这种凸现固话运营商霸权地位的结算政策,这么多年一直存在,严重阻碍了单向收费的推广,网内外差别定价也由此而来。国家照顾了固话运营商,但却让广大移动用户为之买单。
这说明政府在制定资费政策时,不应该像个家长一样,把平衡各个孩子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应该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未来制定不对称管制政策的时候,是否也该多考虑考虑普通公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