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们是否落入一个“电信技术升级陷阱”,步步被人牵着鼻子走,心甘情愿地奉上了兜里的每一个铜板?
任何时候,夜莺都比乌鸦受欢迎。但无数实践证明,乌鸦比夜莺更有用,多听乌鸦叫,即便是乱叫错叫,也能使人更明智。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就是一只“乌鸦”,一向对于3G“有成见”的他,昨日做客新浪时,再次揭3G的短——“3G推上网本和iPhone等于自杀”。
坦率地讲,我是个电信技术的门外汉,连3%G的水平都不够。不过,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对于市场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切的。3G有多大的吸引力和市场需求,不取决于电信商,不取决于官员,也不取决于专家,而是取决于消费者。
有一种感觉,在“技术进步”的名义下,电信这些年在不停地搞基本建设,GSM、CDMA、小灵通、3G,一网接一网,投资动辄以千亿计。这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电信商打着“技术”令旗领跑,消费者打着“需求”大旗跟跑,跑着跑着,跟跑的气喘吁吁放慢了脚步,领跑的还是嗖嗖嗖。
消费者有什么理由换3G,这是一个简单而至关重要的问题。按照阚凯力教授的说法,3G能做的2G大多也能做,惟一不能做的是视频通话,其余功能没有本质上的大差别。如果此言不谬,至少我没有掏更多银子换3G手机的欲望,打电话就是打电话,还有必要边打边看吗?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天天见面都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网上视频更清晰、更省钱。当然,3G确实能吸引部分高端和新潮的消费者,但是这个群体有多大,是主流还是支流呢?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CDMA。当年联通雄心勃勃地推出CDMA新网络,前后投资上千亿。初期的市场定位是高端客户,主打的是网络“辐射小、绿色、环保”。可市场并不买账,CDMA不得不放下高贵的身段,又是赠手机又是降话费,从贵族直接降格为平民。联通饱尝两张网经营、左右手互搏之苦,丧失了对于中国移动的市场竞争能力。如果没有CDMA,联通不至于那么疲弱,也不会在电信重组中遭遇被拆分的命运。
当然,3G比CDMA更有用,也是货真价实的先进技术。不过,是否值得为此投入几千亿,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为了给3G让路,技术落后的小灵通被判了死缓,陪葬的是价值1200亿的网络,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小灵通应该属于“落后的生产力”。只不过,这个世界似乎并不存在“落后的生产力”——市场经济适者生存,适应市场的生产力就是先进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早被市场自然淘汰了,就像汽车淘汰马车一样。我真担心,有一天2G也像小灵通一样被咔嚓了,你不想3G都不行。
甚至,有时我们都怀疑,自己落入了一个“电信技术升级陷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瞧,电信设备生产商推出新技术,咋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没有股爽快劲儿?他们频繁地推出新技术,我们不停地换装,一套新装上千亿数千亿,他们是发了,我们却累得虚脱了。细一琢磨,原来电信运营商也是跟跑的,真正领跑的是国际国内的电信设备生产商。
跑得累呀,真累!没准等大家都换成3G手机了,刚想坐下来喘两口气,却见领跑者哗地亮出一面新令旗,上书“4G”两个大字,回头一声高喊:“同志们,别停下,从头再来,继续跑呀!”……